女子|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实际藏在前半句,然而几乎无人知晓( 二 )


文章插图

到了魏晋时期,陈群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举的权力收归国家所有,但这治标不治本,最后又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于是科举诞生了,从隋文帝开始。从此考察人才终于不再是主观,而有了量化标准。但科举不是高考,而是选官制度,只会读四书五经的书呆子不见得能做事。所以唐宋很多大儒都曾试图改革科举,比如重视策论,考察考生对政务的看法,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毕竟赵括“纸上谈兵”的闹剧还在史书上留着呢。


女子|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实际藏在前半句,然而几乎无人知晓
文章插图

如果说前面的举荐制度是根据品德来论人才,那么科举看似就是考察才能了。实则不然,上面说过这只是比拼读书写作的本事,并不能衡量出一个人办事的才能。但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总不能把国家大事当考题交给考生完成吧,那岂不是形同儿戏?


女子|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正解实际藏在前半句,然而几乎无人知晓
文章插图

人才具有不稳定性,所以为了避免政务因为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不合格被耽误,政府机构的构建就越发冗杂,其运行也越发按部就班,于是出现了少了谁也一样转的格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既然个人的才华无关紧要,所以整个国家也就更看重个人品德,比如老幼尊卑、上下有序,这些“品德”也成为了官场默认的规则。由此,结合了几乎不为人知的前半句“丈夫有德便是才”,我们回头再来看这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俗语,是不是觉得顺眼很多?对于进入权力中枢的人而言,个人才干真的不是特别重要之事,而无论官场还是社会都不能没有规矩,所以以品德作为行为的约束就再适合不过了。而对于女子而言,毕竟在古代只是作为男子附庸的存在,所以古人对于她们的要求自然也就没有男子这么苛刻,只要有品德,能够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就足矣。参考资料:《先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