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捧杀”种种

【天分|“捧杀”种种】鲁迅有文 , 谈到有关文人志业的两种“死于非命”:捧杀和骂杀 , 可惜嫌简略 。 即如“杀君马者道旁儿”一语 , 只截取上马 , 奔跑 , 马在两旁排山倒海般的“加油”声中狂奔 , 直到力竭、死去这一段 , 前面的铺垫 , 从被选为骑手 , 练习骑马 , 均阙如 。 马并非人人得而骑之;跨上马背 , 能驱策 , 尤其是在“道旁儿”簇拥下一路疯狂挥鞭 , 且夹紧马腹 , 使之跑死 , 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技术 , 在当今 , 简直可送去香港沙田跑马场当风光且高收入的骑手 。
且举我熟悉的“文学青年”为例 。 他的被“捧杀”不可能是短期行为 。 可归纳为三部曲:
第一步 , 崭露头角期 。 一些人年轻时为什么偏偏爱上写作?从以往作家的家谱可知道 , “文脉代代秘传”的例子极少 , 主要是自己的选择 , 如把稿件投给报刊竟被采用 , 校园墙报上的写作赢得喝彩 , 因某篇作文得了满分而被同学围观 。 气象更大的是少年出书 , 进作协 , 得大奖 。 暴得大名的方式多种多样 , 共通的特点是一开始出手不凡 。
第二步是坚定信心期 。 拥有最初的成绩之后 , 面临“我到底行不行”的自我拷问 。 行 , 就把写作立为毕生事业 , 将生命全部投入;不行呢 , 早早放弃 。 在节骨眼儿 , 外力的干预至关重要 , 不必说主编登门约稿 , 杂志出专辑 , 出版社签出书合约这类官式肯定 , 就连语文老师在作文后的批语 , 师长促膝深谈时的期许 , 恋人的仰慕 , 也可能一锤定音 。 坚硬的自信以源源不断的褒扬为后盾 , 一路写来 , 专家的评论 , 朋友的期许 , 粉丝的点赞 , 奖项的获得 , 一个也不能缺 。
第三步是孤注一掷期 。 据说 , 一位男子 , 上中文系时写了一首歌词 , 被人谱曲 , 还由小歌星在夜总会唱了几个月 。 大学毕业后 , 不找工作 , 关门创作 。 他是从小被骄纵的独子 , 父母只好养他 , 指望将来他名满天下 。 十年下来 , 数以千计的歌词投给作曲家或歌星的工作室、报刊 , 无不是石沉大海 。 但他咬定是所有人有眼无珠 。 这位失败者即是被“捧杀”的——“杀手”不是外人 , 而是自我判断出错 , 人生定位荒谬 。
人间浮沉久了 , 目击许多写作者的“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之后 , 我的思考深入一层 。 原来 , 写作是以天赋为前提的 , 一如歌唱家以好嗓子为入场券 。 不错 , 稍将爱迪生的名言改一下:假如成功是“10%的天分+90%的勤奋” , 那么 , 这道题不是简单的加法算术题——如果是加法算术 , 得用个比喻来演绎一下:若“成功”的所指是建一所房子 , 那么“10%的天分”就是地基 , “90%的勤奋”则是地基上的建筑工程;没有地基 , 建不起房子 , 没有某方面的天赋 , 也不可能成为此领域的佼佼者 。 因此 , 有些人虽然一直在耕耘 , 但到最后未必有所收获 。 “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者 , 多是将一次偶然当成必然 , 误入某个领域 , 被掌声和喝彩声所迷惑 , 忘了自己本来是打酱油路过而已;如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 很可能就会成为“伤仲永” 。
可是 , 一旦人在马背 , 走上充满变数的竞争之旅 , 谁不渴望“道旁儿”的喝彩?
归根到底 , 基于“天然地喜欢受称赞”的这一普遍人性 , 写作过程若缺乏鼓励 , 绝难长久地坚持 。 一如刺刀下难以写出歌颂征服者的诗 。 也许有人拿“不甘寂寞难以出不朽之作”来批驳我 。 我却认为 , 写作归根到底是要别人看 , 意志力当然有强弱之别 , 但最终还是要以外界的评论来区分成就的大小 。 所以 , “不能没有人捧 , 一旦捧错又会被杀”的怪圈是写作者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