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死」了之后,影院何去何从?丨FIRST展后谈
这是鲜喵的第 1719篇吐血原创
喵族码字员:老九
文章图片
王小鲁:“电影院萧条期 , 就是中国人文主义的萧条期 。 ”
戴锦华:“保卫电影是保卫社会 。 ”
文艺片无人问津 , 商业片票房走低 , 疫情期间 , 电影又一次陷入到自我怀疑当中 。
什么是电影?电影能承担起怎样的作用?电影如何能被更多人看到?影院该何去何从?
诸多曾经被验证过的问题 , 重新回到电影创造者与电影艺术面前 。
从去年开始 , 关于「后疫情时代」 , 电影与影院的讨论甚嚣尘上 。 这份焦虑 , 不仅困扰着电影人 , 也让青年创作者 , 对于是否该坚持电影梦想 , 产生了怀疑 。
作为行业能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 青年创作者是新鲜血液 , 更是电影的立足之本 。 打破年轻人的疑虑 , 是当下电影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 也是青年电影展必须承担的使命 。
所以 , 刚刚结束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 , 除了一批新鲜、躁动的青年创作者 , 与他们镜头中或现实或飘忽若神的故事 , 解决年轻人的疑虑 , 甚至助燃电影行业 , 也是影展的一大母题 。
板砖论坛——「后电影」时代的电影院精神 , 应运而生 。
文章图片
这个议题太大了 , 也太FIRST了 。 什么是「后电影」时代?难道电影已死?物理的电影院 , 又和精神有什么联系?
带着这份好奇 , 烹小鲜(pengxx01)走进了这场论坛 。
电影学者戴锦华 , 影评人、策展人王小鲁 , 艺术家曹斐三位嘉宾 , 结合学术、自己的经历与立场 , 给了电影行业、青年电影人一份答案 。
想要找到「后电影」时代电影院的精神 , 首先要清楚影院存在的必要性 。
在影评人、策展人王小鲁看来 , 影像艺术其实早就诞生了 , 但艺术史明确标注 , 电影诞生于1898年 。
之所以有如此准确、有仪式感的年份 , 因为电影艺术在那一年 , 集齐了胶片电影本身、类似影院的聚集人群两大元素 。
简言之 , 影院是电影存在的必备元素 , 电影是影院的艺术 。
文章图片
这种特质 , 在疫情后越发明显 。 对所有人而言 , 「可以彼此看到的生活」越发重要 , 影院便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 同时 , 在影院不止与人相遇 , 观众能在影院看到不同的风景 , 看到不一样的人 , 才是电影艺术和影院存在的意义 。
王小鲁曾在《电影意志和电影院精神》一文中写到:“它让我们处于一个空间内 , 听到彼此的呼吸、笑声或鼾声中 , 我们有一种共在感 。 我们通过对于电影的欣赏和批评 , 获得交流和成长 。 电影意志在银幕上呈现 , 那是我们共同的命运 , 也来自于我们共同的渴望 。 ”
电影学者戴锦华也有类似的观点 , 她认为电影艺术是公共空间 , 是电商时代、数码时代 , 最后的公共空间 。
但除了提供物理世界 , 影院也创造了20世纪最奇特的社会集结和个人体会模式——大家聚集在一起独自观影 。
在影院有限的空间内 , 观众集在一起 , 类似于大众体验 , 但体验的过程、感受 , 每个人都是独立、私人的 。 这份特殊体验 , 即使观影渠道越来越多 , 依旧具备新奇的特点 。 所以 , 影院不只是文化设施、经济设施 , 还是精神设施 。
- 鹤岗|恭喜马丽,又搞砸了一部电影
- 电影|影院为了宣传《水门桥》,拼出易烊千玺敬礼形象,成品大为震撼
-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看完这电影脑子不够用了!
- 现实|《姐说电影》No.4:娄烨电影坎坷的那些年
- 电影|《复联4》导演解释3小时片长 为防剧透将写公开信
- 电影|《反贪风暴4》路演开启 刘梦娜等演员即将现身禅城
- 电影|《反贪风暴4》:林德禄请停止拿烂片圈钱
- 电影|《反贪风暴4》的结局是为第五部做准备吗?
- 电影|有尺度,也有深度,这5部电影值得推荐,点赞收藏
- 青年|幽默buff加满,《开拍吧》陈思诚原来还有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