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死」了之后,影院何去何从?丨FIRST展后谈( 二 )
文章图片
同时 , 从影院本身银幕大、音响效果好等特点看 , 电影院如果消失 , 很多电影的美学、视听语言都将蒸发 。
所以无论什么时代 , 只要有电影艺术 , 影院就有存在必要 。
不过 , 艺术家曹斐的观点稍有不同 。
虽然技术与空间上 , 影院有不可替代性 , 但从上世纪大规模接触独立电影开始 , 到最近几年 , 曹斐喜欢的影片 , 从DVD、VCD变成了网盘、资源网站 , 始终和影院无缘 。
所以从她的经验 , 与上映作品的角度看 , 影院的意义在衰落 。
对此 , 供职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王小鲁补充道 , 电影资料馆从一开始的电影「坟墓」 , 到之后复活并成为影迷的另一个家 , 其实是因为当年的DVD、VCD的内容 , 被重新搬回大银幕 。
譬如《现代启示录》 , 他曾在其他观影媒介看过很多次 , 都没能看完 , 后来在大银幕上重看 , 不仅看完整了 , 还获得了极震撼的感官体验 。
文章图片
《现代启示录》剧照
清楚了影院存在的意义 , 论坛的另一个主题 , 是探讨电影艺术本身 。
2020年2月27日 , 对世界电影的美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法国《电影手册》 , 全体编辑部成员宣布辞职 。 声明中 , 编辑部讲述辞职缘起:杂志易手东家后 , 股东成员增加八名制片人 , 编辑部担心「高度介入、表明立场的批判性杂志」 。
之后戴锦华评论道“此次《电影手册》编辑部集体辞职 , 如果没有后续‘复活’的迹象 , 电影可能真的死亡了 。 ”
文章图片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 , 尤其对中国电影而言 , 可以从20世纪 , 什么是电影的讨论开始说起 。
上世纪60年代起 , 每个单位的礼堂都是影院 。 所以那时的影院是纯粹的公共空间 。 电影是大众艺术 , 也是流行文化 。 1979年 , 中国全年观影人次达到293亿次 , 为历史之最 。
但当时文化行业缺钱严重 , 「以电影养文化」成为常态 , 各大制片厂的钱只出不进 , 长春电影制片厂甚至到了卖器材发工资的境地 。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 国内的观影人群数开始衰落 。 期间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崛起 , 中国电影在国外展露头脚 , 却没能在国内引起1979年的观影狂潮 , 甚至变得小众 。
直到21世纪 , 全球经济崛起 , 带动中国经济腾飞 。 万达的房地产模式 , 催生出新的电影空间 , 也让电影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 主要功能变成消磨时间和愉悦眼睛 。
文章图片
这个时期 , 「电影复活」的口号开始喊起 , 加上DVD时代 , 培养了一批艺术电影、多国别电影的观众 。 所以电影的重要性 , 开始被更多人看到 。
所以在电影艺术与商业并行的当下 , 戴锦华支持电影死了的观点 , 也承认电影无处不在 , 甚至尊重电视剧、网剧、综艺、短视频的内容和创作者 。
但电影工业无法取代电影艺术 , 电影在商品之外 , 也有振奋时代、记录时代的作用 。
王小鲁说:“电影院萧条期 , 就是中国人文主义的萧条期 。 ”
戴锦华表示:“保卫电影是保卫社会 。 ”
影院与电影艺术遭到质疑 , 和疫情之后 , 线上观影玩法层出不穷不无关系 。
戴锦华直言 , 这次来到FIRST看电影 , 很累但很享受 。 不过疫情之后 , 对比西方 , 在中国能大规模看电影 , 反倒有梦幻感 。
- 鹤岗|恭喜马丽,又搞砸了一部电影
- 电影|影院为了宣传《水门桥》,拼出易烊千玺敬礼形象,成品大为震撼
-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看完这电影脑子不够用了!
- 现实|《姐说电影》No.4:娄烨电影坎坷的那些年
- 电影|《复联4》导演解释3小时片长 为防剧透将写公开信
- 电影|《反贪风暴4》路演开启 刘梦娜等演员即将现身禅城
- 电影|《反贪风暴4》:林德禄请停止拿烂片圈钱
- 电影|《反贪风暴4》的结局是为第五部做准备吗?
- 电影|有尺度,也有深度,这5部电影值得推荐,点赞收藏
- 青年|幽默buff加满,《开拍吧》陈思诚原来还有这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