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二 )


【高职|连续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 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结构性等问题 , 高职院校应着力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认定、聘请、培养和评价体系和机制 。 首先坚持“聘引并进” ,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公开招聘、按需设岗 , 落实聘引计划 , 灵活设置高职教师准入门槛 , 对非科班出身但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土专家”予以重视 , 解决以往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很难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痛点 , 优化双师队伍结构 。 其次要坚持“边引边培” , “聘引”不是最终目的 ,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 更应强调教师“职教”和“执教”能力的提升 。 高职院校应利用好校企合作的资源 , 送教师“下企业” 。 教师到企业与工人师傅一起工作、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钻研 , 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具体的岗位要求 , 不仅对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有益 , 对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具有重要作用 。 另外 , 高职院校还可以“搭平台” , 与行业、企业联合 , 共建产教融合教师培养中心 , 为高职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 提高专业素质搭建新的平台 , 有效激励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师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企业专业岗位资质认证培训 , 培养校企双方认可、含金量高的工匠之师 。
(三)实化举措 , 完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职扩招工作不仅在于“量” , 更在于“质” , 尤其是招收了大量基础薄弱 , 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非传统生源 。 构建传统生源与非传统生源相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扩招后人才培养质量 ,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条件 。 首先应重新确立质量评价标准 , 对待扩招后的非传统生源 , 评价标准可以更倾向于工作能力方面 , 用理论提升已有工作经验 。 其次 , 高职内部要构建学校、学院、专业多层次 , 专任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多主体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 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跟踪等方面建立校企共管体系 , 坚持校企合作育人 , 增设企业评价环节 , 并给予一定权重 , 提高企业参与度 。 另外 , 高职院校可采用第三方人才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 不同专业的课程结业考试由企业和行业组成的第三方考试委员会的考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评价 , 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 引进第三方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推进管办分离、深化教学督导的需求 , 有助于开展客观公正的外部评定 , 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
(四)实施1+X教育 ,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实施1+X等级证书制度不仅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制度创新 , 也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一步 , 更是促进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转型、解决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战略部署 。 这里的1是指学历证书 , 是主轴 , 证明学生的学习经历 , 主要围绕基础知识、文化素养、政治修养、职业素质设置课程;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是强调职业精神、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的职业能力证书 。 因此 , 应以职业资格证书制为策略 , 增强实践技能操作 , 提升跨界知识素养和熟练动手能力 , 鼓励高职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 又要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 。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 保证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的一致性 , 不能将1和X割裂开来 , 要做到课证、书证的对接与融通 ,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 , 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 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统筹安排 , 从而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 另外 , 因为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 ,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 , 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 , 因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考核的内容要贴合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 , 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 , 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 坚持按需培养人才 。 提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用人单位的准入条件 , 不仅可以提高1+X证书的认可度 , 同时提升高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 (节选自《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