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来历

【七夕来历】

七夕来历

文章插图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扩展资料:牛郎织女的传说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 。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 。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 。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 。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 。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 。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 。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 。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两人情投意合,就私订了终身 。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 。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 。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 。”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古代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