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青未了/刘松华:穿汉服的女作家( 三 )


代表作品|青未了/刘松华:穿汉服的女作家
文章插图
汉服文化传承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怜情惜雪的自白
刘松华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她还是一位汉服文化的传承者。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如今汉服成为不少年轻人喜爱的服饰,穿汉服出游甚至成为时尚风潮,刘松华爱穿着汉服去大街上行走,到超市里逛逛,进公园游玩,她不怕别人的指指点点,她认为这是一种美的传播,一种大众认知的改变。她把日常生活中的她与她作品中的他们想关联,相互牵扯,相互勾手,每天,都会走进她的作品里。她把汉服与作品中的人物惺惺相惜地加以比较,融会贯通地想象开来……
“可以这么说,我很少有烦恼的事情,我觉得与其去追悔,倒不如化为动力,去争取。”刘松华谈起生活,“你问我对人生的态度是什么?问题大了点,你可能是看到我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印象很深: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可未来的事情,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其自责,与其自虐,与其懊悔,倒不如去挽回。你是一个一直向前看的人吗?”
“个人的喜好之一是幻想。实际上我喜欢的东西很多,古典的、科幻的、武侠的、修真的、玄幻的、都很有感觉。”问起她的喜好,她又侃侃而谈,“或许和温瑞安的书一样,是暗合。创意到了一定的境界,会有汇聚的现象。怎么会突然想到写未来的世界呢,这和喜欢古典似乎有点矛盾。”她说,有两个编辑都说《鬼魅校园》可以被称作“中国版的哈利波特”,可她就看过一部电影,没看过书,连电影都还没看完。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她说她才会喜欢。
刘松华说:“古典小说,以前看了很多,现在忙着写作和工作,能去静静看书的时间很少。我就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周易、奇门遁甲、黄帝内经等一些书籍都有涉猎,只是纯粹爱好,这些东西很难看懂。”
我问她,你说到自己喜欢古筝,这是音乐中的古典。文学中的古典你还常接触哪些?刘松华回答:“诗词、古文以及繁体字。”说起繁体字,她还出了两部繁体字的作品,“对繁体字的内涵远胜过现在的简体字。简体字,除了普及文化,基本没有太大价值。不过似乎对岸的同胞们用了大半个世纪的繁体字,也不见文盲就多,那素质,真叫一个高。我看对岸的同胞们作家的水平,都很让人钦佩。无论如何,干杯!为了繁体字。”
古筝、汉服、繁体字、周易、奇门遁甲、黄帝内经,这一个个的,都是一般女孩所不能比拟的,但在刘松华这里,似乎都是易事。
刘松华组织与她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们一道,组成汉服表演演出队,走进工厂车间、走向舞台广场、走到田间地头,用他们编排的舞姿,庄严古朴的仪式,透出了那份积淀千年的文明之美,向大众传播汉服的魅力,传播汉服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汉服蕴藏着中国古代的礼仪的文化,因为汉服穿的时候是分场合的,它反映的是儒家的人对于礼仪文化的信仰和尊崇,只不过是用服饰的形式把这种礼仪给无形化了,但是还是能够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魅力。中国的礼仪就潜藏在它的生命中。”刘松华这样理解汉服文化,“同样的,汉服对于文化的意义在于对文化的传播,因为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很多人对汉服的喜爱还是有一定的程度的,所以说它极大的扩展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同样的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只不过是他传播的时候是用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形式传播的,然而它是无声的。汉服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人很好的品味中国文化,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记载,然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代的汉服中一目了然的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