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读你

肖圆
肖圆 , 双峰县曾国藩学校190班同学 。 热爱生活 , 喜欢唱歌跳舞 , 均过十级 。


指导老师:邓群娥
读你
熠熠灯光下 , 侃侃而谈是你 , 风骨如竹是你 , 你是齐邦媛 , 一首读不完的诗 。
【|学生作品:读你】读你 , 方知“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 。
《巨流河》繁体版的腰封上有一句煽情的话:读了这本书 , 你终于明白 , 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 。 与许多同类型的书不同 , 尽管经历过战争时代的颠沛流离 , 建设台湾时的艰苦 , 描写的是家族从东北到台湾的变迁 , 反映的是两代中国人的苦难 , 《巨流河》的字里行间却散发出沁人的温暖和乐观 , 让人可以通过文字轻易触摸到你内心的火热 。
这种温暖正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为时代周报推荐书目时所说的:同样颇具史诗风格 , 但味道却截然相反的 , 是你的自传《巨流河》 。 它卑之无甚高论 , 只是一个中国女孩子在抗战、内战、辗转流亡台湾的艰苦岁月中 , 奋斗、成长、追求幸福与理想的故事 。 然而它是如此平实、充沛 , 如此充满温暖、希望 , 读后我们禁不住要相信 , 中国人对人性 , 对未来的不可救药的乐观虽然好像很肤浅、幼稚 , 其实还是有道理的 。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为《巨流河》撰写的文章形容它“如此悲伤 , 如此愉悦 , 如此独特”—“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 , 牧草中哭泣的母亲 , 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 , 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 , 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 , 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 , 那深邃无尽的哑口海 , 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时隔一年又三个月 , 《巨流河》出版简体中文版 , 首印一万两千册 。 繁体版全书的25万字略有缩减 , 删减部分主要是国共时期的历史观点 , 封面从日军战机轰炸下血光冲天的重庆 , 变成了东北家乡深蓝色蜿蜒的巨流河 。 尽管此前四年的写作已消耗了大量的心血 , 加上身体欠佳 , 但你仍极为重视《巨流河》简体版的出版 。 你亲自执笔重写了第十章《台湾、文学、我们》 , 对新的封面颜色、文字颜色、署名 , 以及书中图片选用都一一给予意见 。 至于受到关注的部分删节 , 她说在不影响全书的完整性和著书的意义时 , 都可以体谅与同意 。
你的认真也反映在采访之中 , 在收到时代周报采访人员的采访函后 , 你花了三周时间 , 亲笔手写了整整五页纸作为回复 。 对于你来说 , 《巨流河》可以接触到中国大陆的读者 , 是代替年迈的你真正“还乡”了 。
读你 , 方知“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的坚持不懈 。
在台湾 , 你有着“永远的齐老师”之称 , 23岁(1947年)应聘到台湾大学外文系任助教开始 , 你毕生从事教育 , 并且负责过翻译出版、统筹中学教材编选、推广台湾文学等工作 , 真正桃李满天下 。 小说家白先勇这样形容你:“她一生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真!”并将你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 受父亲影响 , 你对政治也有极深的思考 , 在大学外文系的教学中 , 你首先将《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独裁作品引入课堂 , 要求学生阅读 , 教授陈芳明多年后这样回忆:“我对言论自由的向往 , 对思想解放的期待……都在齐老师的文学解释中获得依靠 。 ”你生于辽宁铁岭 , 流经该地的辽河在清代名为巨流河 , 本书书名即来源于此 。 由于父亲齐世英跟随郭松龄兵谏张作霖失败 , 被迫流亡 , 六岁的你也跟着母亲离开东北故乡 。 此后的17年大部分是战争岁月 , 你跟随父母从南京、北平 , 跟着撤退的路线一路往西南 , 在南开中学四川分校度过少女时期 , 后就读武汉大学 , 师从朱光潜、吴宓等名家 。 60多年前在武汉大学上朱光潜英诗课的手抄笔记 , 齐邦媛珍藏至今 。 1947年 , 齐邦媛大学毕业到台湾 , 直至1993年 , 才再度踏上大陆的土地 , 重返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