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的前三大定律( 三 )


大人是怎样压制孩子自发的需要的?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 。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 。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其实,他并不贪婪,假若你给他一个完整的、小小的饼干,他一样会心满意足 。
所以,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 。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 。那么,情商是什么?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 。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
假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 。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
【心灵成长的前三大定律】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
给予孩子爱,也要给予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父母与孩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无比重要 。衡量这个关系模式的质量有两点:爱和自由 。
通过对定律一和定律二的探讨,我们已经知道,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也意味着这个孩子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 。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就是,当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既不要常替他完成,更不要经常限制他 。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同等重要的是爱 。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容易 。
理解了,才能接受 。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令孩子感受到被爱 。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 。”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 。原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拿一个玩具的 。但现在,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 。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标 。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
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