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

“为文天才自然 , 丰约中度 。其言简而明 , 信而通 , 引物连类 , 折之于至理 , 以服人心 。超然独骛 , 众莫能及 ,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奖引后进 , 如恐不及 , 赏识之下 , 率为闻人 。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 , 布衣屏处 , 未为人知 , 修即游其声誉 , 谓必显于世 。笃于朋友 , 生则振掖之 , 死则调护其家 。”(见《宋史.欧阳修传》)译成白话就是:欧阳修的文章 , 才华横溢 , 朴实流畅 , 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 。在议论上 , 简单而明了 , 实际而通情 , 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 , 阐明深刻的道理 , 驳斥其错误 , 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超然洒脱 , 文情奔放的风格 , 别人是无法赶上的 , 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提携后进者 , 唯恐不及 , 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 , 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 。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 , 原来都寂然无声 , 不为人所知晓 , 欧阳修就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 , 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 。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 , 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 , 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
以上是《宋史.欧阳修传》中的文字 , 它不仅赞扬了欧阳修文章锦绣 , 为天下文学旗手 , 也对他提携后辈的精神 , 大加褒扬 。对欧阳修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赞道:“如欧阳修者 , 何处得来?”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 , 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 , 总是极尽赞美 , 竭力推荐 , 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 名垂后世 , 所以 , 北宋名士欧阳修堪称千古伯乐 。
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 , 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 , 给文坛名人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 , 并献《时务策》 , 表达政见 。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后 , 赏识不已 , 他在给曾巩的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 , 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 充分肯定了曾巩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曾巩长于古文策论 , 轻于应举时文 , 故屡试不第 , 一直埋没于草莽江湖 。为此 , 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 , 为其叫屈 , 为其扬名 , 又把曾巩纳入门下 , 悉心教导 , 把他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 。他还盛赞曾巩说:“过吾门者百千人 , 独于得生为喜 。”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 , 曾巩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 , 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后来能够名扬天下 , 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 。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为学 , 后来进军科场 , 却连连落榜 , 性格倔强的他 , 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 , 然后闭门谢客 , 埋头读书 , 经过数年磨砺 , 终于文章大进 , 下笔千言 。
【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的是哪位北宋名士?】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 , 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 , 四十八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 , 以文章为“敲门砖” , 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 , 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 。张方平说 , 文章方面 , 我人微言轻 , 此事非欧阳修莫属 。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 , 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 。其实 , 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结怨 , 一向合不来 , 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 , 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 , 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说:“伏见眉州布衣苏洵 , 履行淳固 , 性识明达 , 亦尝一举有司 , 不中 , 遂退而力学 。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 , 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 。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 , 辞辩闳伟 , 博于古而宜于今 , 实有用之言 , 非特能文之士也……”由于欧阳修在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极力推誉 , 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