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民|淬钢漉墨 写万物大美——浅谈钢笔画的艺术创作

【学人谈】
作者:陈荣(钢笔画家、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钢笔画,顾名思义,最初指以钢笔为工具创作的美术作品,后随着材料与创作方式的拓展,也包含蘸水笔、圆珠笔、针管笔和签字笔等硬笔绘画。钢笔画风格沉稳、刻画细致,表现力丰富,无论大幅的宏阔浩瀚,还是咫尺的精微细腻,都极具观赏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十世纪初,随着钢笔传入中国,钢笔画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一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钢笔画与本民族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连环画的兴起以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实用美术的需求,让中国钢笔画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钢笔连环画引领一时之风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画家和钢笔连环画佳作。如贺友直的《杨根思》,顾炳鑫的《蓝壁毯》,董洪元的《童年》,高燕的《贵妇还乡》等作品皆成为时代的经典。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画家,大多数都受到过钢笔连环画的熏陶和影响,为今天钢笔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线条为审美要素的钢笔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面貌逐渐盛行。艺术家们或是从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中汲取营养,以白描的技法组织线条,营造画面;或是强调西方素描所遵循的透视规律,以排线技法塑造物象的体积与质感。前者在创作中重视轮廓线条的准确、流畅,关注线条的表现力和线与线之间的变化,通过线条的疏密排布来构建画面;后者则重视光影的表现,注重塑造物象的立体感,善于表现复杂的肌理,鲜明的黑白对比让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同样的“线”,在不同风格的钢笔画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或流畅或顿挫,或方硬有力或秀劲古逸……线条的千变万化是中国画白描技法的独特意趣,这同样影响着钢笔画的创作,成为其魅力所在。以许雪琼的《山乡三月》为例,画家精心组合充满节奏变化的线条,描绘出质朴又不失韵味的生活场景。画面中,树木与电线杆等构成的竖直线成“顶天立地”之势,将作品分割为多个局部场景,每个场景都可独立成篇又相互映衬,营构出可居可游的山乡美景。在郭玉川的《玉颖轻漾夜未央》中,我们看到流畅唯美的线条。画家以抽象的表现方式烘托出温馨浪漫的情调。爽朗的线条节奏,宛如古琴的悠扬乐音,沁人心脾。笔者的《午后》以线描形式刻画出成都悠闲惬意的生活图景,我试图通过人物的各异动态,让画面传递出现场感、时代感和沸腾的生活之味,力求做到“画里要有戏”。
对于重视塑造体积感的钢笔画而言,作品中的线则变为构成面与体的基本元素。试看雷世平的《蜀道·翠云廊》,画家用纵横交错的网状线条营造静谧的画面,柔和的光感和严谨的造型,让人仿佛听到马蹄敲打在青石板路上的清脆之声,动静之间显出岁月的沧桑。庄子的《良驹》与王舰的《眸》同是画马,表现手法却迥异,画家庄子试图通过富有设计感的构图和斑驳的画面质感来呈现一种秩序感。而王舰的作品则更偏向写实,强调局部的细腻光感,突出骏马充满灵性的眼神。此外,夏维明的《妈妈回来了》运用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生动刻画了禽鸟哺育后代的场景,传递出画家深厚的人文情怀。王茅俨的《飞天》颇具荷兰版画家埃舍尔的造型意味,诸多矛盾空间构建出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画从众多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并逐渐打破以往的界限,拓宽了其外延与内涵,在设计领域发展为建筑设计钢笔画、工业设计钢笔画及商业插画等,更与其他架上绘画形式相互碰撞,衍生出如淡彩钢笔画、重彩钢笔画以及将钢笔线条与马克笔颜料、国画颜料等结合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