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

引言:
绝句是我国传统诗学理论中的最精粹的体裁,也属于近代诗的一种形式。绝句当属文学的荟萃与精华,它用最凝练的语言描绘最生动的人、事、物,并传递最真挚的情感。绝句以灵活的结构、流畅的节奏、生动的细节著称,被明朝著名诗人胡应麟称为“百代不易之体”,即历朝历代,绝句都不会过时。




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
文章插图

绝句贵在精美,诗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节点内用最简练的文字让读者感受语言的精致与精妙。诗仙李白被称为“七绝圣手”,他笔下的绝句笔墨简省,却将细节刻画得细腻生动,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简洁、清新的画面,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隔江而立、高耸险峻,一个“出”字更添一丝动态美。长江气势恢宏、浩瀚无垠,给人以充足的想象空间。从细节之处发现精致美,或许这便是绝句的魅力所在。古往今来,有一首诗被章太炎誉为绝句之最,连杜甫、苏轼、王安石等绝世才子都要偷师,究竟是哪首绝句呢?它究竟妙在哪里?
一、《登鹳雀楼》
【 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这首绝句便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思。全诗仅有短短二十字,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却立意深远,给人启迪,让世人知晓“若想望得远,必得站得高”的道理。全诗如下: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
文章插图

鹳雀楼立于黄河东岸,建筑结构精巧、雄伟,周边风景秀丽壮观,是我国知名度高的大楼之一。古人登楼眺望时,不免会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因而写下不少与此楼有关的诗词,其中《登鹳雀楼》是传播度最广的,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众所周知。古诗的前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方法。“白日依山尽”乃是远景,描写了诗人登楼时所望见的景观;“黄河入海流”是近景,将水写得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短短十字,就将广阔的万里河山概括地既形象又生动,语言朴素浅显。
却没有一丝生硬或是枯燥,让人读来颇有一番身临其境之感。首句写道诗人站在楼台上,深深凝望着远方的落日与连绵不绝的群山,而落日西沉,逐渐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次句写道鹳雀楼下的黄河如猛兽一般汹涌咆哮,滚滚流向东方,最终汇入大海。




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
文章插图

此二句将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部结合在一起,增添了画面的深度与广度。“白日”的奇景是短暂的,而黄河的流动却是永恒的,瞬息万变的动态汇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灿烂辉煌的壮丽图景。后两句写的是诗人伫立于鹳雀楼的所思所想,不仅别出心裁、出人意外,更立意深沉、耐人寻味,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欲穷千里目”写的是诗人满怀探索欲望,希望看得更远一些。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更上一层楼”,站得高一些,望得自然就更远。
其中,“欲穷”与“千里”饱含诗人的希望与憧憬,而“千里”与“一层”乃是虚数,是诗人脑海中家乡的空间。后两句与前两句承接地天衣无缝、甚是巧妙。且从前两句诗人所描绘的景观可以判断出诗人应该处于鹳雀楼的二楼。




鹳雀楼|王之涣写下一诗,章太炎称其为绝句之最,杜甫苏轼王安石都曾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