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相|“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不务正业”的明朝官员还兼职当医生?

一直以来,古代统治阶级对读书人极其重视,从“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排序中足以看出其社会地位。而在古代的家庭中,但凡有点能力的,都希望家中能培养状元,再不济出个秀才也是极好的。从科举制度创立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志在进入仕途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以此换取报效国家的愿望。当然,通往仕途的路并不宽敞,许多饱读诗书的学子寒窗苦读十二载,都无法达成夙愿。但在古代,并不是只有读书才能成为人中龙凤。学医同样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在古代,医生是一份神圣且颇受统治阶级重视的职业,由此可也开启了人们改变命运的第二个窗口。尤其在明朝时期,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医学技术也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顶峰。甚至不少明朝官员开始“弃仕从医”。古人坚信“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这句至理名言。因此在明朝时期,不仅学医成风,就连官员辞职从事医疗工作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良相|“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不务正业”的明朝官员还兼职当医生?
文章插图
一、明朝医学之风盛行——为了仕途,更为了保命为什么明朝时期如此崇尚医学呢?其实在明朝之前,除了宫中鼎鼎有名的太医之外,民间的医生地位普遍不受待见,甚至在唐朝时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居然将医生和装神弄鬼的巫师相提并论。可到了明朝,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济世仁心”的理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医学也逐渐一改前朝卑微的地位,摇身一变成为明朝社会的高级工作者。明朝时期继承了宋朝“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行为准则,而将此名言发扬光大的正是著名的范仲淹。在《能改斋漫录》中就记载了范仲淹作为一代名臣弃官从医的经典事例。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医学知识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同时明朝继承了宋朝时期对医学的态度,无论是学医者还是从事医学几十年的工作人员,其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以当时部分明朝医学世家为例,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盛家。在整个大家族中,居然除了二十多名医学工作者,有几位甚至成为当朝皇帝的太医。由此可见,正是当时医学得到社会的认可,家族成员才会延续父辈的传统,持续深耕医学。当然,明朝医学地位的提高,离不开“前人栽树”的福利。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术的创立,赋予了明朝医学发展良好的载体。因为医学的发展除了“望、闻、问、切”,最重要的是通过医书学习。随着明朝的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态势,印刷业极大助推了当时医书的发展,不少文人在闲暇之余,也会潜心学习医书,正是在此种风气的带动下,明朝医学达到了古代社会的顶峰。根据史料统计,明朝时期的著名医生和医书数不胜数,几乎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医学发展的“珠穆朗玛峰”,其中不少经典医学著作《伤寒论》、《医学入门》等被后世广泛使用。不少经典医书直到现代依旧是医学院学生的常备工具书,由此可见,明朝时期的医学发明已经相当发达。在当时,民间私自印刷书籍的费用成本相当高,可正由于明朝学医成风,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医学著作,如备受后人传颂的《本草纲目》正是在此种社会风气下孕育而生。当然,医学不仅“纸上谈兵”,在明朝的临床医学研究上,同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不少前朝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此时得以迎刃而解。良相|“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不务正业”的明朝官员还兼职当医生?
文章插图
当社会处于一种风潮时,要么产生质的飞跃,要么停滞不前。明朝的医学发展显然属于前者,这时候的明朝市面上,不仅有极具医学研究价值的经典医书,同时出现了易于阅读,通俗易懂的医学小常识。这些书籍在百姓中间传播度极高,其中不乏一些日常医用小知识。不夸张地说,当时明朝社会已经形成了“全民学医”的热潮。明朝医学的发展更直接的原因是不得已为之。不少人学医纯粹为了自救,由于明朝对外交流日趋频繁,不仅从带回来外国的珍奇异宝,就连外国的病毒也一并带回。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对新奇物种缺乏相应的认识,明朝时期所带回的植物和动物中,夹杂了多种古人从未见过瘟疫奔涌而来。尤其是从动物身体上产生的传染病,更成为明朝人的噩梦。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花柳病又称为杨梅疮,是男女之事引发的。其病症主要呈现在人体皮肤长出毒疮,在男女关系中极易发生感染。在当时,尤其是一种叫做“花柳病”的传染病致命性最高。也正是在《本草纲目》的传播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社会防治病毒的作用。虽然大概了解花柳病的症状和传染途径,可当时明朝政府实在无法找到相应的治疗办法。随着和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频繁,不少西方医学知识逐渐转入明朝。当时人们不仅接受到中医的观念,对于西医也开始有了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