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对全红婵这样的少年天才,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爱护她( 二 )


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 来自心态上 。 一战成名 , 声闻天下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固然是常人梦寐以求却又可望不可即的天缘 , 但是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啊” , 既是自得 , 又何尝不是一句“警世通言” 。 运动员的成长 , 需要安静的环境与平和的心态 , 但是全红婵的成功已经让她从一开始就处在万众瞩目的焦点 , 她还是一个孩子 , 有足够的智慧和心理准备 , 去应对和消化这些如大山般扑面而来荣誉和掌声吗?竞技场上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天才的光环 , 是她进步的动力还是成长的包袱?命运只能靠她自己把握 。 如果说在跳台上她的天才会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 那么她的人生考试 , 其实才刚刚开始——与别人不同的是 , 她的这张试卷 , 恐怕更难 。
更重要的不确定性 , 来自价值观 。 有网友调侃 , 全红婵当年就是为了不想学习 , 才选择进跳水队的 。 这固然是戏言 , 但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国职业运动员在成长道路上的某些短板——当然 , 这些短板不是来自他们自身 , 而是来自整个培养制度 。 从8岁起 , 全红婵的大部分时间 , 是在体校里 , 是在跳台上 , 是在泳池里度过的 , 至今 , 她的人生干净得只有跳水 。 这是她制胜的法宝 , 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在未来成为她成长的缺陷?再伟大的天才 , 也不可能在运动场上驰骋一辈子 , 十年后、二十年后 , 当光环褪去 , 能支持全红婵走得更远的 , 不仅是她的金牌和奖杯 , 更是她的知识结构、眼界格局和价值观念——所有的这一切 , 应当有人在今天 , 就慢慢告诉她 。
高敏说 , 她看到全红婵 , 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 , 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 这当然是喜悦的泪水 , 但又何尝不是不忍的泪水:从1986到1992 , 高敏连续七年被美国《游泳世界》杂志评为最佳女子跳板运动员 , 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 但在这背后有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 高敏知道 , 她一定也想让全红婵知道 。
身体|对全红婵这样的少年天才,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爱护她
文章图片

而一旦我们把目光从全红婵个人身上移开 , 关注那个姑且称为“全红婵现象”的社会景观时 , 我们还要说 , 这样的热点深处 , 同样掩藏着深深的危机:
一个自媒体的标题这样写道:《全红婵一夜翻身!家庭条件彻底改善!》 。 全红婵的家庭和人生当然因为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得到彻底改变 , 但对于绝大多数贫寒人家的父母儿女来说 , 这样的渲染 , 除了为自古以来“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的神话再吹一个梦幻的肥皂泡之外 , 恐怕别无益处 。 至于那些蹭流量的小丑 , 不过再一次生动展示了互联网生态最丑陋的一面 , 无足道也 。
身体|对全红婵这样的少年天才,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爱护她
文章图片

身体|对全红婵这样的少年天才,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好好爱护她
文章图片

倒是想对那些大手笔送钱送物的企业家们说一句:谢谢你们的爱心与豪爽 , 但是在关注天才与冠军的同时 , 如果能对发现天才、孕育冠军乃至全民健身的制度环境给予更多的支持 , 则善莫大焉 , 其功更在千秋 。
将近一百年前 , 鲁迅先生做过一场著名的讲演《未有天才之前》 , 他说: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 , 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 做土的功效 , 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 , 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 , 也因为没有泥土 , 不能发达 , 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
泥土和天才比 , 当然是不足齿数的 , 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 , 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 , 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 。 这一点 , 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 , 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