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二 )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是文化生态环境孕育的产物,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提高对非遗的整体认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传承和发展对策,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管理和保护水平。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徐鹏飞、张雨两位民俗研究者以江苏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将省级及以上非遗的时空分布状况可视化。
徐鹏飞和张雨表示,各历史时期非遗数量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特点,在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期达到发展高峰,各类型非遗数量激增。从空间演变来看,非遗在各历史阶段呈“迂回向南”的发展趋势,且平均质心明显沿大运河分布。此外,江苏各市非遗的数量、类型和分布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遗总体呈南多北少分布,苏州、南京非遗数量最多,宿迁、盐城、淮安和连云港数量较少,其余市域相差不大。各不同类型非遗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类非遗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和扬州等地并辐射四周;民间文学和民俗类非遗集中于苏州,在扬州、镇江之间也有分布;传统舞蹈类非遗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和常州;曲艺类非遗主要集中在扬州、镇江之间,在北部连云港和淮安之间也集聚分布。
神话|“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文章插图
图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
为此,徐鹏飞和张雨提出,可在非遗聚集地(例如苏州、南京、扬州等)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环境视为整体进行统一保护,尽可能留住原住居民,以保证非遗传承的人力储备。其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推动非遗的保护与利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历史阶段的非遗质心沿大运河沿线分布,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特征,将大运河沿线非遗的保护和开发置于文化带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之下,同时对于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文化特征也需尽最大努力维护保持。
神话|“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文章插图
图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试点“非遗在社区”模式
上海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镇。“非遗在社区——上海奉贤区试点工作”,是文旅部非遗司的委托课题。该课题组负责人张逸表示,在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化的阶段,由单一的保护变为综合的保护,由表层的保护变为深层的保护,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变为政府主导与社会主导并重的保护。“非遗在社区”作为今后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一种重要保护模式,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神话|“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文章插图
图说:奉贤吴房村村民展示传统土布染织技艺。
所谓“非遗在社区”的保护模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把大量的非遗项目与非遗资源融入到社区之中,通过社区民众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使非遗在社区中实现保护与传承,并使这些非遗项目与非遗资源成为社区民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张逸介绍,奉贤区在推进“非遗在社区”的试点工作中,坚持将本区已有的非遗项目在各个社区中进行深入的普及与推广,并且重点抓好非遗项目在社区的品牌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奉贤区在为数众多的国家级、市级以及区级非遗项目中,选择一部分具有深厚传统、民众参与程度高、传承力量强、传承潜力大的项目作为精品项目予以培育,打造奉贤“非遗在社区”的优质名片。
神话|“龙文化”云集地串起非遗文化谱系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