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渭河流域的彩陶经历了庙底沟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 , 逐渐走向了衰落 。 不过此时 , 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代表的甘青彩陶却发展迅速 ,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 成为史前彩陶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 有着“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的美誉 。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马家窑文化是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 主要分布在甘肃黄河、洮河流域及河西走廊地区、青海湟水流域、宁夏南部地区 。 年代大约距今4000年至5000年左右 。 上世纪20年代 ,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一批文化遗存 。 因为他早年在河南仰韶村遗址发掘时 , 就注意到那里的彩陶和中亚地区的彩陶有相似的地方 , 在看到甘青地区的彩陶之后 , 他便更加坚定了“中国彩陶来自于西方”的推论 , 也就是后来引起了中外学术界极大争议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
随着我国一代代考古学者的不断努力和史前考古材料的不断积累 , 如今已基本可以断定 , 马家窑文化是有完整的发展序列的 , 并不是从西方传来的 , 而是在庙底沟文化的影响下 , 在甘肃地区仰韶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它最终在距今2600年左右 , 彩陶伴随着西去的驼铃声 , 最终消失在戈壁大漠之中 , 中国彩陶文化也就此落下帷幕 。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本文图片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本文图片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之美
与渭河流域彩陶以黑彩为主不同 , 马家窑文化彩陶使用黑、红、白、褐等色彩进行描绘 , 而且常常一件器物上就有多种颜色 。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也很丰富 , 既有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网格纹等几何纹饰 , 也有蛙纹、鸟纹、鹿纹等动物图案 , 还有一些万字纹、神人纹等特殊纹饰 , 充满什么色彩 。 而且 , 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很多都是满绘在器物上的 , 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 。
马家窑彩陶中数量最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 就是各种漩涡纹的彩陶了 。 生活在黄河岸边的马家窑人 , 或许是日日面对奔腾不息的黄河水 , 有感而发 , 所以将律动的水波、翻卷的浪花和急促的漩涡 , 都画在了陶器之上 。 这种水波纹主题的彩陶 , 不仅体现了马家窑人与水的亲密关系 , 更是史前先民对黄河母亲的礼赞 。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本文图片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本文图片

“彩陶·中华”展览中展出了一件涡纹彩陶盆 , 盆的内外都绘了彩 。 盆内的中间是一圈一圈的同心圆纹 , 很像是河流中心的漩涡;盆外绘制了一圈起伏的弧线 , 就像是流动的水波 , 在水波中间还绘了一个翻卷起的浪花 , 非常的生动 。
甘青彩陶中的人形陶塑同样十分引人入胜 , 在早于马家窑文化的仰韶时代中期 , 甘肃地区就已经有了塑成人形的陶器 , 并逐渐的发展成为了一大特色 。 彩陶中的人物形象有男有女 , 表情有哭有笑 , 容貌也各不相同 , 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 , 也可能表达了对祖先的追忆和崇拜 。 或许 , 通过彩陶 , 史前先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终极问题 。
|强势崛起的彩陶黑马
本文图片

出自青海上孙家寨遗址的舞蹈纹彩陶盆 , 盆内侧绘制了一幅原始先民们集体舞蹈的场景——人物共分三组 , 每组五人 , 他们手拉着手 , 脸都转向右边 , 姿态动作一致 , 正和着节拍翩翩起舞 , 像极了今天的“锅庄舞” 。 人头上的发辫和腰间的飘带 , 都随着舞姿向两边飘起 , 充满了动感 。 他们是在举行祭祀典礼 , 还是在庆祝丰收?舞蹈纹彩陶盆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