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逆转认知!豆瓣8.0,这本书道出独立思考的真相

信息流|逆转认知!豆瓣8.0,这本书道出独立思考的真相
文章插图

信息流|逆转认知!豆瓣8.0,这本书道出独立思考的真相
文章插图

我是谁?我因何而来?向何处而去?
问出这些问题的这个“我”又是谁?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我”这具物理躯体内的生物电化学反应吗?它可以被还原为微观世界里的突触放电或者能量传递吗?
另一方面,当你“看懂”我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时,这里的“你”是谁,你是如何“懂”的?以及,“懂得”又意味着什么?
【 信息流|逆转认知!豆瓣8.0,这本书道出独立思考的真相】从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现代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家们团结在实证主义、还原主义、线性因果关系周围,以心理物理学、行为实验、计算机和脑成像技术为工具,不断尝试将整体的人还原为一个个不能再拆分的、0 与 1 代表的基本计算,将我们生而为人的功能逐个定位到具体的脑区甚至回路。这些尝试到目前为止可以说都失败了,或者说,已经被当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推翻,只存在于伪科学和畅销书里:
课程销售信誓旦旦地告诉你,孩子过了“语言发展关键期”,存储语言知识的“布罗卡区”就会关闭。然而,任何知识或者“记忆”都不是像硬盘一样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的,而是储存在一个又一个的神经回路里。
培训讲师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你说,情绪和欲望是由“古皮质”“爬行动物脑”控制的,是低级功能,应当为主管理性的“新皮质”控制。然而,负责识别、理解情绪的一个重要中枢恰恰在“新皮质”区域里最核心的前额叶部分。
你翻开一本畅销书,第100次读到“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做了一个测试,发现自己可能是“左脑型”,渴望“开发右脑”。
然而,大脑的功能并不按左右半球划分,你的大脑里也没有什么“没被利用的地方”。你只是读书不够多,知识学太少。
来自现代科学的证据和理论常常让“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变得更加困惑、迷茫,而不是更清晰。普罗大众在世俗的压力中挣扎,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希冀有人告诉他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所言,问题常常多过答案。如果没有确定的答案,是否有可能有一个相对坚实可靠的视角,让人们多具一双慧眼、望穿镜花水月?
与此同时,我们做教育、做咨询、做治疗……每天和人打交道,总是把“健全的人格”作为工作目标。人心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也是从事工作的主体。但西格尔在多年前的一系列调查中发现,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心”的定义其实并不存在。这就好像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对手在哪,工作起来就必然是迷迷糊糊、不明所以。
从第一位先哲第一次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议题以来,我们仍然走在无止境地认识自身的旅途中,而且暂时还看不到这条路的终点在何方。但我们义无反顾。我们别无选择。上帝已死。上帝不在已知的宇宙内。我们要么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终其一生不断自我认识,要么抛弃作为智能体的身份、在浑浑噩噩中走向灭亡。
于是西格尔写了这样一本名为《心智的本质》的书,尝试着为心智做一个定义,建立一套相对统一的理论,便于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展开工作,也便于读者擦亮双眼、稍稍做到明心见性。
信息流|逆转认知!豆瓣8.0,这本书道出独立思考的真相
文章插图

本书的主标题是“Mind”。这个词在汉语有时译为“心理”,有时译为“精神”,在这本书里我译为“心智”。西格尔借用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将“心智”定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