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天|每周一书 篇九十一:为什么现在都玩仙偶了?因为民众的历史知识增加了

※本期荐书: 《长安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 作者: 杨波出版社: 中华书局副标题: 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出版年: 2007-3-27页数: 229定价: 24.00元装帧: 平装
豆瓣评分:7.9分
※书籍介绍※长安的春天|每周一书 篇九十一:为什么现在都玩仙偶了?因为民众的历史知识增加了
文章插图

《长安的春天》正如副标题所说,是专门描写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的。
关于科举的历史,我们大概都耳熟能详了,从隋朝初创,到最后成为中国古代阶层上迁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的标题,自然也是取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有名的《登科后》。
不过之所以专门讲唐代的科举,大抵是因为那个时候科举还没有走向八股的牢笼,同时由于初创,因此科举是不糊名的,还有举荐之说,这也因此催生了不少用于“敲门砖”的名篇,所以,这本书也基本因循文人的轨迹分为了三篇:上篇是将怎么准备的,陈子昂砸琴就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名声;中篇讲的是高中了以后的经历,其中还少不了题名大雁塔;下篇则是关于失败者的描述。
长安的春天|每周一书 篇九十一:为什么现在都玩仙偶了?因为民众的历史知识增加了
文章插图

※书籍点评※痴迷于历史,大概是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这一方面源自于对历史的遐想和推理,比如对历史迷案的解谜,比如对穿越小说的痴迷,另一方面,正如《历史之源》里说到的,我们也在想象着以前的人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悲喜和传承。这也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部分。
而近年来的大众读物中,对历史的细致描写既得益于我们历史研究的深入,更得益于大众历史水平的提升,虽然不乏键盘党,但也有不少较真,找bug,成为了所有历史剧不可逃避的宿命。我暗自揣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电视剧都变成架空的或者仙侠偶像剧了。
而这本《长安的春天》,无疑还原了唐代的科举生活。
比如陈子昂砸琴。
陈子昂买了一把特别贵的胡琴,然后约着众人来看,等人多了,又手持胡琴,往地上猛砸,木屑横飞,琴弦崩断。现场的看官们都惊呆了,陈子昂说道:“我本是梓州陈子昂,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无奈科举不中,没人知道我的名气。可这把胡琴,本是工匠的雕虫小技,却能价值百万。这是何等道理?”说罢,把自己的诗词文章分给在场的众人,仰首而去。
这就牵涉到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我们都说科举制度是一次相对公平的竞争,是比九品中正制更先进的制度,但实际上,在唐代,还是离不开名声二字。这也诞生了唐代科举制度特有的一种文化——行卷,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
这其实就像是《中国好声音》,你别以为椅子转过去了,他们那些导师听声音还不知道是哪些人。不少音乐人早已经有了名了,就等着老师来选。再加上唐代科举不糊名,即便你写的一般,主考官要是不把当界最有名声的人选上,那么,主考官也难当了。
长安的春天|每周一书 篇九十一:为什么现在都玩仙偶了?因为民众的历史知识增加了
文章插图

当然,作者写的最畅快淋漓的还是中篇,想一想科举之后的那些美事。对了,“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但唐代的进士的宴会可少不了,相识宴、烧尾宴、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关宴,等等,自然还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杏园探花,与浓墨重彩的雁塔题名。
而最后一部分则稍显逊色,毕竟关于失败者的记载永远要少于得意者,而作者的目的是风俗史,所以即便有韩愈这样典型的案例,也没有谈论的太多。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