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品读】《昨日的边城》:用文学创作弥补史料细节空白( 二 )


一直以来,龚静染都有一种乡土情怀,《桥滩记》聚焦抗战大背景下的盐业小镇五通桥,《河山有灵》呈现岷江流域、峨眉山麓人文地理,《西迁东还》则关注抗战后方人物流寓史。《昨日的边城》更是一部典型的非虚构历史作品。马边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建城,作为西南边陲小镇,除地方志外,各种史料中相关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如何呈现立体的马边历史?若依照传统历史写作手法,史料不足便是文章写作的头号难题。
龚静染找到了另一种解决方案——用事件串联历史,用文学创作弥补史料细节空白。《昨日的边城》,讲述了处于彝汉交界处的小城马边自建城以来的历史风云,在作品叙述中,作者并非对发生在马边的历史事件做一简单列举,而是在史料整理、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将自己化作一个说书人,将马边的历史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读完此书,我深刻感受到《昨日的边城》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史料可信,史论清晰的历史学专著。非虚构历史作品为过去历史研究中常为学者忽视的乡土中国研究提供了写作范本,其通俗化的文字也为历史阅读大众化提供了可能。非虚构写作是历史写作的一种全新尝试,而时代发展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打破常规的尝试。
故我坚信,经过《昨日的边城》等优秀作品的一次次尝试,非虚构历史写作终会为传统史学界认可。
【 互联网时代|【品读】《昨日的边城》:用文学创作弥补史料细节空白】【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