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抬汪公”特色和价值意义

在我国历史上 , 隋朝末年杨广无道 , 国家动荡 , 群雄竟起 , 兵火连连 。
江南歙州的民间侠勇汪华(公元586——649) , 顺应民心 , 奋而起兵 , 据有歙、杭、宣、睦、婺、饶六州 , 保境安民 , 实行民族和融政策 , 促成了入徙徽州的中原氏族和当地山越土著的大融合 , 百姓安居乐业;
|徽州“抬汪公”特色和价值意义
本文图片

图/汪氏宗亲网
在李唐灭隋之初 , 汪华又能“识机慕化” , 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 , 主动归附李世民 , 促成唐大一统 , 被唐皇封为“忠烈王”、“越国公” 。 由于汪华“功济六州之民而心识天命所在” , 有功于国 , 有惠于民 , 千百年来深受民间百姓的敬仰爱戴 , 在历代封建皇帝欶封、褒扬和民间百姓崇奉、诚敬的造神运动中 , 汪华逐渐由徽州汪姓大族的显祖、农民首领演变成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 , 成为百姓心目中能“出云雨御灾厉”、庇佑一方、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地方神灵;
|徽州“抬汪公”特色和价值意义
本文图片

图/汪氏宗亲网
汪华所生九子 , 也被奉之为“一二三太子 , 四五六诸侯 , 七八九相公” , 成为百姓敬仰的“助护”、“忠护” , “八老爷”、“九老爷”等菩萨神灵 。 千百年来 , 在徽州等六州和贵州屯堡、马堡等地民间百姓中根深蒂固、影响最广的“汪华信仰” , 就象东南沿海一带的“妈祖信仰”一样深入人心 , 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抬汪公”祭祀民俗活动 , 这些“汪王祭”民俗活动又形成了各类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饮食艺术、民间体育艺术 , 成为徽州文化、屯堡文化中最为生动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构成了特独而亮丽的徽州文化、屯堡文化生态 。 [1]
徽州“抬汪公”主要特点
01正能量:百姓在“抬汪公”民俗中纪念的是一意靖民、有功于国、有惠于民的徽州历史人物汪华 , 表达的是祈望“政通人和”、“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 其文化内涵符合今天的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理念 。 其社会教化 , 是徽州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 。
02泛宗族:徽州“抬汪公”民俗 , 象丰瑞里、婺源桃溪村等等 , 不只是汪氏宗族寻根溯源、崇祖敬宗、感恩报本、诚表孝思的宗族祖祭活动 , 而且是全社会各姓氏百姓参与的民间狂欢节 。
03地域广:徽州“抬汪公”“汪王祭”的民俗 , 不仅流传在古徽州及当年汪华治下的“六州”之域的广大乡村 , 而且随着明初洪武朝徽州汪氏、鲍氏、胡氏、方氏等族裔被派入黔戌边 , “抬汪公”民俗也在贵州屯堡(吉昌屯、鲍屯)等地盛行起来 , 屯堡徽州后裔还善用这一宝贵文化资源 , 把这一“非遗”靓丽地展示到中国第七届民间艺术节上 , 并获得山花奖金奖殊荣 。 2014年荣列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
04种类多:徽州“抬汪公”民俗衍生了许多在徽州文化中极具盛名的子非遗项目:象赛琼碗、花朝会、安苗节等等 。
05独创性:“汪王祭”民俗子非遗项目有的是百姓民间最有艺术和竞技性的创新 , 象“游太阳”、“跑马磨豆腐”、“黎阳仗鼓””“汪公看稻”、“喷火狮”等等 。
|徽州“抬汪公”特色和价值意义
本文图片

图/汪氏宗亲网
徽州“抬汪公”
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意义
01
中华古文化的见证
在徽州“抬汪公”“汪王祭”民俗演绎过程中 , 体现着徽州先人爱国忠君的家国观 , 维护国家统一、向往和平安定的人生观 , 透露出徽州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仁向善理念的坚守 。 虽然这些特色民俗中 , 有的确也杂有封建迷信的成分 , 但从整体看 , “抬汪公”“汪王祭”主要延续承继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 。 是中华古文化的难得化石和生动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