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丨吐尔逊·肉斯坦木:更好传承“泥巴的艺术”

石榴云/新疆日报采访人员贾春霞
坐在调好转速的轴盘前 , 须发斑白的老人微闭双眼 , 左手轻轻托着陶泥 , 右手中指和食指按压陶泥中间和边缘 。 随着轴盘不停转动 , 一两分钟 , 一个古朴的土陶碗已然成形……在喀什古城木器巴扎一条街上 , 69岁的吐尔逊·肉斯坦木闭眼做陶碗的绝活总能引来游客围观 。
|新疆发现丨吐尔逊·肉斯坦木:更好传承“泥巴的艺术”
本文图片

满身泥巴的吐尔逊和他制作的土陶制品 。 樊雨倩摄
练就这项绝活靠的是什么?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 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 , 是用河泥做原料 , 制胚、晾晒、上釉、烧制 ,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 , 完全靠匠人的手感和经验 。 吐尔逊从17岁开始制作土陶 , 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 是喀什土陶第七代传人 , 也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今年来喀什古城旅游的人多 , 土陶店生意不错 。 ”吐尔逊笑着说 。 他的土陶店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 , 四周架子上摆放着盘子、碗、水壶、罐等造型各异的土陶制品 , 地下堆着成袋的制陶原料 。 作为兄弟姐妹中唯一传承祖辈手艺的人 , 吐尔逊一生只专注这一件事 。 每天 , 他都会坐在店内制作土陶 , 坚持着古老的手艺 。
吐尔逊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土陶技艺传承人 , “这是相传多年维持生计的手艺 。 我所有的技艺都是从他们那里传承的 , 他们怎么做 , 我现在就怎么做 。 ”吐尔逊说 。
“我一度非常担心这项技艺要在自己手中失传 。 ”吐尔逊说 , 曾经喀什每户人家都有陶制品 , 或盘或杯、或碗或瓶 , 但随着现代工艺的冲击 , 传统土陶不再是生活必需品 , 年轻一代也无心传承 。
2006年 ,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作为传承人 , 吐尔逊每年可以领到2万多元的补贴 , 生活得以改善 。 2010年 , 国家正式启动喀什古城改造项目 , 他居住的地方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天南海北的游客对这些看似朴拙简陋的土陶制品情有独钟 , 这也为吐尔逊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 土陶店生意越来越好 。
土陶重新焕发生机 , 不少人对这一古老技艺产生兴趣 , 老人欣慰不已 , 倾囊传授 。 如今 , 他有9名学徒 , 来自新疆和北京、福建等省区市 。 和吐尔逊土陶店一路之隔 , 是他徒弟祖力皮卡尔·阿巴拜克力的店面 。 跟着师傅学习两年 , 祖力皮卡尔不仅学会了制陶技艺 , 还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设计出十二木卡姆乐器、民居等土陶图案 , 让这一古老技艺更具艺术性 。
北京女孩樊雨倩去年来新疆旅游 , 看到喀什土陶“一眼便喜欢上了” , 于是留在喀什古城跟着吐尔逊学了10多天 。 今年夏天 , 她索性从单位辞职 , 专门拜师学来喀什学习“泥巴艺术” 。
|新疆发现丨吐尔逊·肉斯坦木:更好传承“泥巴的艺术”
本文图片

樊雨倩用刻刀为制作好的土陶刻上花纹 。 吕惠摄
“每天跟着师傅静静地将一团粘土从搅拌、制胚、晾晒、雕纹、烧制到出成品 , 这个过程非常享受 , 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 ”27岁的樊雨倩已经可以独立做碗、花瓶等土陶制品 , 被师傅夸赞为“最有天赋”的学生 。
【|新疆发现丨吐尔逊·肉斯坦木:更好传承“泥巴的艺术”】“现在有这么多人抢着学 , 我希望能开一个更大的土陶店 , 把这项技艺传承得更好 。 ”这是吐尔逊最大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