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札记|“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 年轻人

作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不难勾起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曾说:“如果我出去旅行,而不是坐在自己桌子前的时候,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感到沮丧。独自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创作的时候,我就感到开心。我得长时间一个人待在桌子前面,有好的纸张和钢笔,这就像病人必须有药吃一样。”
媒体札记|“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 年轻人
文章插图

相比之下,有的作家甚至对自己更加严格。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坚持手写写作,他说:“如果我能够直接在打字机或电脑上写,那么我会那样做。但键盘总是让我害怕。我的手指保持那种姿势时,我永远无法清晰地思考。笔是一种基本得多的工具,你感觉到词语从你的身体里出现,随后你把这些词语刻入纸页。对我而言,写作一直有那种触觉的特性。这是一种身体经验。”
人们常常通过作品感知作家的精神世界。跟随他们的笔触,读者能够和当下错开距离,进入文学的平行时空。有趣的是,了解作家的途径,除了公开发表的署名作品,还有很多可以窥见其私人趣味和人格情态的“小径”。这条“小径”可以是传记、访谈等侧写,也可能是我们在上网时无比熟悉、很“接地气”的公众号。
最近,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开了公众号,账号就叫“莫言”,公号简介是:“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公号推送了莫言的一段视频,各种段子和表情包被他玩了个遍。面对读者提问,莫言表示如果不当作家,则会去打铁;当被问到今年追了什么剧,追剧是否充视频会员时,莫言按照“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方式,回答了三遍《觉醒年代》, 称自己只知道看剧,不知道什么叫做充视频会员;此外,他最想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是:我会真诚向你们学习。
媒体札记|“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 年轻人
文章插图

这并不是莫言首次尝试用新媒介和读者交流。先是早年间开通微博,再到在抖音上分享新书,莫言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大量粉丝。澎湃新闻评论指出:“莫言没有选择在公号里讲文学的深刻性,以及创作的专业性,这是对的,在公号里讲严肃的文学,似乎不大合适,也不太容易传播,讲讲打铁时看到的世界、萌生的愿望、涌动的渴望,能与当下年轻人的世界产生一种衔接,给他们带来无形的鼓励与激励。”
许多年轻人,可能从小到大都没见过铁匠,只把“打铁”当成篮球术语。但打铁之于莫言,却意味着一段独特的人生记忆。他不仅在文章中写过打铁,还当过铁匠的学徒。在一次电影活动中,莫言曾说,他小时候看过一本书,里面探讨人通过劳动变成了巨人,而最让他心跳加速的场面是劳动的场面,尤其是打铁的场面。面对《人民日报》采访人员的采访中,他表示:“干事就像打铁一样,心态放平才能把事做好;心态放不平,老是翘着、斜着,事是干不好的。”
对于莫言新开的公号,《光明日报》在评论中写道:“在视频中,面对‘如果不当作家,最想干什么’的提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回答是‘打铁’。既不忘根,不忘本,又能积极地去融入新的话语体系,这或许是莫言公号推文吸引关注的一点。莫言让真情、真挚在互联网平台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媒体札记|“我是莫言,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 | 年轻人
文章插图

知乎大V“豆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莫言的确是个与时俱进且从善如流的人。莫言开了个公众号,发点动态,让人们了解如何写作,如何构思,优秀作家的心思如何,观点如何,是很好的。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等于过去的‘答读者问’,是作家打开的一扇心灵的窗,好让人们看见正经以外的风景,作品以外的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