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娜木|面向基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送文化下乡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6))( 二 )


这些年 , 阿娜木龄亲眼见证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 感受着乡村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 。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文艺工作者 , 但我想为父老乡亲和这片养育我的土地 , 贡献我力所能及的力量 。 ”阿娜木龄说 。
翁瑜:
文艺节日不放假
出生于1996年的翁瑜 , 算是送文化到基层的“老兵”了 。 翁瑜出生在文艺世家 , 她的父亲是浙江省的一名曲艺演员 。 “父亲有一句口头禅:‘曲艺节日不放假’ 。 那年 , 我跟着他演出 , 见识到了现场人山人海的场景 , 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父亲这句话的意义 。 放假时 , 人们更渴望有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 ”翁瑜说 。 从那以后 , 翁瑜也在心里记下了一句话——“文艺节日不放假” 。 长大后 , 翁瑜从跟着父辈到基层 , 慢慢转为主动走基层 。 2015年 , 翁瑜考入浙江音乐学院 , 就读期间 , 她每逢过年过节就到基层演出:2016年大年初一在浦阳镇骆家庄 , 2017年大年初一在浦阳镇桃北新村 , 2018年大年初一在海涂益农镇众力村 , 2019年大年初一在西湖区上城埭村……2019年8月 , 翁瑜进入杭州滑稽艺术剧院 , 正式成为一名青年演员 。
“文艺节日不放假” , 其他人放假了 , 翁瑜就该“上班”了 。 工作至今 , 翁瑜参加了几百场基层演出 。 2020年全年 , 翁瑜共演出了107场 。 翁瑜说 , 在旺季 , 每天演出是常态 , 有时会遇到一天两场甚至三场的情况 , “文艺工作者为百姓服务 , 必须不怕苦、不怕累!”
这些年的基层演出经历 , 让翁瑜感受颇深的是基层群众对艺术的期待和热爱 。 在基层演出 , 往往是刚搭建起舞台 , 就有观众过来询问开始时间 。 经常是演出前半个小时 , 台下就坐满了观众 。 夏天天气炎热 , 观众拿着扇子边摇边看;冬天寒风阵阵 , 观众裹着大衣焐着手看;有时遇上阵雨 , 还有观众依然坚守在台下 , 为每一个节目送上掌声 。 “群众有需求 , 文艺工作者更应该多下基层 , 多送上正能量的演出内容 。 ”翁瑜说 。
翁瑜也坦言 , 多年的基层演出经历对她的帮助很大 。 “我现在在表演上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 每一次基层演出 , 都在我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足迹 , 带给我成长和收获 。 ”翁瑜说 。 有一次 , 在基层演出时 , 翁瑜注意到观众中有许多老人 , 由于座位有限 , 年轻人就主动起身把座位让给他们 。 有些腿脚不便的老人 , 儿女们就推着轮椅带他们来看演出 。 在他们身上 , 翁瑜看到了爱护老人、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 以此为灵感 , 她创作了莲花落歌曲《不能忘》 。 这首歌诉说了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 , 当父母老去时 , 儿女更应该好好报答、照顾他们 。 这首歌曲后来荣获首届“庄子杯”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奖 。
转眼间 , 翁瑜送文化到基层已经6年了 。 “未来还很长 , 只要群众喜欢 , 有需求 , 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 ”翁瑜说 。
梦然: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 没有一丝丝改变 ,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一首歌曲《少年》 , 让很多人认识了创作者梦然 。
1989年出生的梦然 , 在2019年末写下《少年》 , 写给那个追梦的自己 , 勉励自己保持满满的初心 。 作为一名音乐人 , 梦然是新文艺群体的一员 。 不同于传统的文艺群体 , 新文艺群体是随着文化产业、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发展而兴盛起来的文艺群体 , 往往以个体形式散落在文化产业各领域 , 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兴力量 。 独立演员、音乐人、舞蹈者……越来越多像梦然一样的年轻人 , 以自身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服务 , 加入到送文化到基层的队伍中 , 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 参与中国文联送文化到基层、心连心艺术团等 , 走进四川大凉山 ,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兰浩特 , 甘肃临夏……这几年 , 梦然去了不少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