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怎么写( 五 )


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
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 。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 。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 。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 。
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
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 。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 。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 。
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
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 。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 。
7. 古代文人被贬时写的文章 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 。
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 。葱昽晓光开,旋转余花弄 。
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 。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 。
鹅毛垂马骏,自怪骑白凤 。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春雪虽云晚,春麦犹可种 。
敢怨行役劳,助尔歌饭瓮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