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篆书怎么写( 二 )


宋赵明诚《金石录》 ,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枫《雍州金石记》等书著录 。
全文: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肃煞 , 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 , 忠臣彰於赴难 。衔须授命 , 结缨殉国 , 英声焕乎记牒 , 徽烈著於
3.云志功讲怎样写篆书链接.小篆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 , 又称“秦篆”.所谓篆书 , 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 , 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日篆书 , 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 , 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 , 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 , 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 , 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一 释义:《说文?竹部》云:[篆 , 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 , 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 , 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篆]与[瑑]、[缘]等 一组同源字 , 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 , 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 , 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 , 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 , 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 , 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 , 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 , 笔画悠长简静 , 字形秀美端庄 , 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二.发展 其实 ,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多年 , 成熟的小篆字体就已形成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李斯等朝廷重臣 , 对编汇、整理小篆做出了重大贡献 , 并协助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 , 李斯作《仓颉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规范化了小篆字体.1秦代 秦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 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 , 还有刻在瓦当上的文字.二是刻石文字.史载秦代共刻了七块石碑 , 即《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芝罘》和《碣石》.其中的真迹只有《泰山》、《琅琊》二石 , 其余均已毁佚 , 《会稽》、《峄山》二石幸有摹刻的拓本传世.后世习篆 , 大都源于以上诸碑.2汉代 小篆在汉代虽不占统治地位 , 但在一些比较庄重、显要的地方 , 如碑额、印玺、瓦当、钱币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着;也有碑文用篆体书刻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 , 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全书收字9353个 , 字体以小篆为主 , 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汉以后 , 篆书虽已不再广泛通行 , 但也偶有小篆名作问世.3.唐代 唐代擅篆书者当推李阳冰.其代表作有《三坟记》、《怡亭铭》、《般若台题名》和《栖先茔记》等.4.清代 清代中期以后 , 堪称篆书中兴之世.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 , 堪称一代宗师 , 对后世影响巨大 , 被誉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另外 , 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书家 , 也大大促进了篆书的发展创新 , 使篆书书体进入到一个璀灿的时期.小篆的学习 篆书的运笔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不同 , 并无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变化 , 但是由于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如心跳和呼吸等〕 , 都会对保持恒定状态的小篆线条产生影响 , 所以 , 篆书的运笔也十分不易.下面 , 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篆书的运笔.一.起笔与收笔 篆书的运笔重心在起笔与收笔 ,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逆入平收”.古人讲:“用笔之势 , 特需藏锋 , 锋若不藏 , 字则有病”.要保持篆书线条的稳定、圆润的形态 , 起笔与收笔至关重要.大家看一看如下几种线条的起笔与收笔.示范:横笔 竖笔 弧笔 曲笔 二.接笔:篆书线条流畅悠长 , 遒劲舒展.有时一笔而成 , 十分困难 , 所以 , 就产生了接笔现象.接笔现象一般有二种类型:示范并讲一是笔内相接:笔内相接要注意顺势而成 , 不要有悖势 , 最好有一小段复笔 , 灭迹隐端 , 保持线条边缘整齐光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