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倡导文质兼美、神采奕奕的文艺评论

【主动性|倡导文质兼美、神采奕奕的文艺评论】作者: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
中宣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改进评论文风 , 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 , 直指当前文艺评论存在的弊端 , 提出了改进的具体要求 。 当前文艺评论的不足之处 , 除了缺乏秉笔直书、公道直言的实事求是精神之外 , 在文风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 比如 , 有的居高临下、高深莫测 , 有的深文周纳、佶屈聱牙 , 有的空洞乏味、浮皮潦草 , 不及物、不好读、不可亲 , 没有鲜活的神采 , 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 影响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
文风是文艺评论的命脉 。 没有好的文风 , 改进和加强文艺评论就是一句空话 。 文风得到改进 , 文艺评论的生机活力才有望得以焕发 , 权威性、公信力才能得到彰显 。 文质兼美 , 应该成为文艺评论文风的自觉追求 。
改进评论文风要贯彻实践观点 , 坚持从实践中来 , 到实践中去 。 文艺评论的源头活水是发展变化着的文艺实践 。 评论来自实践、作用于实践 , 实践是评论的生命力之源 。 评论工作者不仅是当下文艺实践的参与者、见证者 , 更是实践的学生 。 要紧贴当代文艺实际 , 置身文艺现场 , 与时代对文艺的要求同步 , 运用科学理论武器 , 解读文艺实践 , 在丰富多彩的创作中找寻话题 , 透过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 , 看到文艺风潮的起伏 , 对创作倾向、审美思潮和消费时尚进行判断 , 发现规律、揭示本质 , 言之有物 , 言之成理 , 避免凌空蹈虚 , 使笔下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 , 以富于洞察力、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神采 , 给创作以启发 。
改进评论文风需要激发创造性 。 评论和创作一样 , 是富于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 现在不少文艺评论读起来味同嚼蜡、暮气沉沉 , 就是因为缺乏创新理论与创新思维支撑 , 习惯于陈陈相因 , 缺乏独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 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 陈旧呆板、面目可憎 。 要使评论文风鲜活生动 , 活泼可亲 , 评论家要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 , 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对不同现象与不同作品进行具体、个性、科学的分析 , 为推动文艺繁荣提供真知灼见 。
改进评论文风要增强主动性针对性 。 目前不少评论议题缺乏主动性和问题意识 , 评论家匆忙上阵、依赖惯性、被动应付较为普遍 , 导致很多评论文章陈词滥调、言不及义 。 文风的鲜活灵动 , 必然来自主动性和针对性 。 优秀的评论家要做时代文艺发展敏感的雷达 , 当代最新文艺佳作的发现者、推荐者 。 好的文艺评论往往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 敏于反应、率先发声 , 善于主动设置议题 , 要自觉保持对新人新现象的热情关注 , 敢于主动围绕焦点热点发声 , 旗帜鲜明 , 深刻揭示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 , 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
质而无文 , 其行不远 。 文而无质 , 其行不久 。 好文风有门槛 , 并非一蹴而就 , 只有认真对待文字 , 勤于钻研、学习和实践 , 才有望入其门径 。 而且 , 这种学习不只是写作技法上的 , 更要提高文章之外的多种修养 。 评论家特别要加强思想理论储备 ,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资源有机融合 , 反对挪用西方话语解释中国的创作实践 , 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文艺实践 , 避免隔靴搔痒 , 融科学与艺术、智慧与美感于一体 , 论理讲美 , 文质彬彬 , 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评论 。
文风体现学风作风 。 文字的背后是学养、品格和境界 , 好的评论往往是评论家发自内心的赏识、理解或感奋 。 文艺评论需要拥有对文艺实践和文艺创作的同理心共情心 。 那种对文学艺术的敬畏之心 , 对创新创造的敬慕之心 , 那种以审美的眼光去体察一切的评论 , 才能使笔下的文字文质兼美 。 要反对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评论姿态 , 抵制庸俗吹捧的评论 , 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 , 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 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 。 评论家要以护花使者和同路人的心态 , 认真体悟创作甘苦 , 潜心研读各类作品 , 才能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 要倡导评论贴近群众 , 以更多风格质朴 , 短、实、新的评论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促进文艺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