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品|重储藏而轻货币:唐代人为何连草席子,酱料都要囤积居奇?

提起我国古代经济,总会想到的是唐朝。唐朝是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在开明的社会政策之下,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就连国外商品也纷纷加入其间。
在我们看来,这必是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日常中所需要的用品都可以在大街上买到。其实不然,我们严重忽略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真实情况是连草席子,酱料都需要囤积居奇。这样稀松平常的物品,唐代人都要绞尽脑汁多多储藏,就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安全感。

日用品|重储藏而轻货币:唐代人为何连草席子,酱料都要囤积居奇?
文章插图

这些物品与每日生活息息相关,连最基本的物质都需要用非常手段来解决,足以看出繁荣经济之下的别样容貌,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原因吧!
一、生产力低,日用品生产量有限
1.商品种类丰富,日产出量有限
对于唐人而言,他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地方的物品。它们种类多样,但是每家商户并没有足够的储存量。日用品不管制作简单还是负责,只要涉及到加工,就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就拿草席子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再加工商品,一旦制作好就能存放较长的时间。但是它从收集原材料,到制作成形,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从事该方面生产的人全凭借自己的双手来制作。按当时的生产工具和水平来看,机器还没有诞生,没有办法帮助人们提高生产量。
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数相比其他时代要多,但是商品门类增多以后,分摊到每一种商品制作的人数就变少了。这些商品的来源大多数是私人模式,有些农户在达到自给自足之后,会用平时的零碎时间制作草席子。

日用品|重储藏而轻货币:唐代人为何连草席子,酱料都要囤积居奇?
文章插图

对于农家人来说,这些商品不需要买,凭借自己的劳动经验和身边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给自家提供日常用具。
但是对于锦衣玉食之家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自己制作这些物品,需要从别人手中购买。由于生产周期长,市场上商品数量有限,而当时的社会人口大量增加。
当时的人们在面对日用品的时候,内心是很紧张的,一来生活离不开它们,二来这些物品量少。在供不应求的环境之下,人们只好选择大量储藏,而不是让它们在市场上自由轻松流通。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货币很多时候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有一定商业头脑的人,会通过囤积的手段截断商品,最后再以超出实际价值的价格把物品抛出。
有的人会利用手中有利的资源物品和这些人进行交换,相比货币而言,人们更能看到物品的价值。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东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囤货的风气盛行。
一个日用品的出现,首先映入人脑中的不是它的货币价值,而是想着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收藏更多。
酱料以现在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物品,但是从当时的生产技艺来看,酱在制作过程中的温度,火候,存放条件等全部要由人来把控,而且必须是专业的老师傅来完成,它就是岁月堆积出来的美味。
这种商品的量自然要少很多,面对这样的物品,人们难免会生出储藏它的心理。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当时手工艺的珍贵,有更多的人愿意花费时间去生产这些物品,不再是只供自己使用,匠人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物质匮乏使新生市民另出他法
从整体历史来看,此时的经济处于繁盛时期,但是有关生产技艺,还有市场交易流通方面的经验尚不成熟。即时商品,比如当季的果蔬粮食,随时都可以到街上供应,人们可以尽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