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楷书怎么写( 二 )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特点 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 。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 。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
1、藏露结全 。楷书的笔画书写一般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将锋芒藏住,极重含蓄 。
赵体字敢讲逆入回锋,但是赵体字笔画的起笔之处更多的只注重取逆势,从空际逆入,并没有完全把锋芒藏住 。收笔时有回锋的意思,但是也不刻意顿挫回锋 。
强求圆润 。这种写法不但无损于含畜之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 。
2、笔道停匀 。赵体字的笔画自有轻重的变化,但较颜体 。
柳体来说,明显地匀净多了 。而且也无那种横轻竖重的固定程式 。
到底那一个笔画该重,哪一个笔画该轻,完全是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的 。3、腾挪起伏 。
赵体的捺画 。横画多起伏,有曲折之美 。
4、点画呼应 。赵体楷书借鉴了行书的写法,有行书笔意,点画之间多前后呼应,笔意相连 。
有的甚至干脆就用行书的写法,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赵体楷书用笔沉稳,章法分明,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平中寓险,点画之间呼应十分紧密 。
赵体楷书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于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书中经常有一些生动俊俏的行书笔法与结构,笔划形态生动自然,赵体楷书被誉之为活的楷书;而赵体行书温润闲雅,轻盈流动;笔法精致秀美充满了书卷气与富贵气 。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已成为千古名言 。
4.登欢雀楼的楷书写法登鹤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
[注释]
5.如何写好褚体张怀瑾评诸书如美人婵娟,似不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
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 。”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
我学褚书六年有余,感悟较深,也深受影响,现在回过头来,重温褚书,我颇感亲切,下面就谈谈我学褚书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