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分为哪几层土壤分为三?层
1、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 。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
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2、心土层 又称“生土层” 。是土壤剖面的中层 。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 。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 。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 。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
心土层位于犁底层以下,厚度约为20-30厘米,该层也能受到一定的犁,畜压力的影响而较紧实,但不象犁底层那样紧实.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是起保水保肥作用的重要层次,是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在这一层中根系的数量约占根系总量的20-30%.
3、底土层也叫母质层,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响,保持母质特点的一层 。如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碎屑,则底土层中也往往掺杂有这些碎屑物 。底土层在心土层以下,一般位于土体表面50-60厘米以下的深度.此层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同时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根系分布较少.一般常把此层的土壤称为生土或死土.
2.为什么土是一层一层的因为泥土是一层一层沉积起来的!
土层,为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反映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累积的特点 。
其野外鉴定特征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和新生体等 。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成土母质发生层次分异,形成不同的土壤发生层 。
在同一发生层中,成土过程进行的淋溶、淀积、机械淋洗等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基本一致,并反映在土层的形态特征上,如颜色、结构、质地、有机质、紧实度、新生体等 。因此,各种土壤发生层都具有其特有的形态学特征
【土层的层怎么写】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