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备课怎么写( 三 )


“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所花的时间就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得多,反之则会教无所获,白忙活一场 。首先谈谈钻研教材 。
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先应该做什么?这就是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我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很快抓住许多关键词句、写得精彩的句段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 。
把握住了以上内容,作上相应的记号,以便再次遇到时易于处理 。凡是课文中的生字,拿不准读音的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
凡是新词,我都查词典弄个明白 。比如,“翻山越岭”的“越”该作何解释?作为老师的我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传 。
一查词典,“越”有七种解释,在本词中作“跨”讲 。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要讲,但作为老师必须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
要达到以上要求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 。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能罢休的 。
随着自己朗读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感情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只需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角色,再多读几遍,则可以更加熟练、尽量保证不出差错、加深对课文感情的理解领悟 。我在范读课文时也难免出错,但由于学生领悟力低难以发现,即使这样我也难以原谅自己,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朗读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了作品以生命的 。备课时,应力求把课文读活,比如,朗读《桂林山水》,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认为这样的范读是失败的,因为没有把文章读活 。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半 。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老师朗读的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水平也就有相应的高度,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 。
教师的朗读水平也就影响或决定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富有情趣的课堂 。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 。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独运匠心,我们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才能有所收获 。
郑振铎在《燕子》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 “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区别,里面有多少不同的意趣呀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只有把握好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对课文的奇妙之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在课堂上便能运用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 。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超过老师的理解和领悟的内容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无法实现其最终的教学要求与目标 。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 。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老师应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应先努力做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仔细想清楚);要求学生写的生字和词语,老师一定要先写一写,每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要把握准,否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