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导入怎么写( 七 )


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课前导入要做到以下几点(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突出一个“趣”字 。
(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 。
(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 。(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
3、组内分析寻找问题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交流课,课题组教师根据听课情况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导入常见的几个问题: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 有位老师执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 。
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 。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 。
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许多学生说喜欢吃西瓜 。)师:还有吗?(终于有个学生说喜欢吃苹果 。)
师:老师也喜欢吃苹果 。如果有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分?生:一人一个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课题) 。老师用了7个问题,将近5分钟的时间才引出了课题 。
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 。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 。
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 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 。
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 。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
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 。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 。
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 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