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方的符号怎么打1、左手按住换档键(Alt键)不放,右手依次按41420(不要按键盘上方的,要按右边的),松开双手,根号(√)就出来了 。
2、另一种方式是最直接使用软键盘 。
现代,都习以为常地使用根号(如√等),并感到既简洁又方便 。
古时候,埃及人用记号“┌”表示平方根 。印度人在开平方时,在被开方数的前面写上ka 。阿拉伯人用 表示。1840年前后,德国人用一个点“.”来表示平方根,两点“..”表示4次方根,三个点“ 。”表示立方根,比如,.3、..3、 。3就分别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 。
到十六世纪初,可能是书写快的缘故,小点上带了一条细长的尾巴,变成“ √ ̄” 。1525年,路多尔夫在他的代数著作中,首先采用了根号,但是这种写法未得到普遍的认可与采纳 。
与此同时,有人采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个字母的大写R来表示开方运算,并且后面跟着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个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开的是多少次方 。
例如,中古有人写成R.q.4352 。数学家邦别利(1526~1572年)的符号可以写成R.c.?7p.R.q.14╜,其中“?╜”相当于括号,P(plus)相当于用的加号(那时候,连加减号“+”“-”还没有通用) 。
直到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第一个使用了现今用的根号“√ ̄” 。
有时候被开方数的项数较多,为了避免混淆,笛卡尔就用一条横线把这几项连起来,前面放上根号√ ̄(不过,它比路多尔夫的根号多了一个小钩)就为现时根号形式 。
扩展资料
书写规范
根号的书写在印刷体和手写体是一模一样的,这里只介绍手写体的书写规范 。
1、写根号:
先在格子中间画向右上角的短斜线,然后笔画不断画右下中斜线,同样笔画不断画右上长斜线再在格子接近上方的地方根据自己的需要画一条长度适中的横线,不够再补足 。(这里只重点介绍笔顺和写法,可以根据印刷体参考本条模仿写即可,不硬性要求)
2、写被开方的数或式子:
被开方的数或代数式写在符号左方v形部分的右边和符号上方一横部分的下方共同包围的区域中,而且不能出界,若被开方的数或代数式过长,则上方一横必须延长确保覆盖下方的被开方数或代数式 。
3、写开方数或者式子:
开n次方的n写在符号√ ̄的左边,n=2(平方根)时n可以忽略不写,但若是立方根(三次方根)、四次方根等,是必须书写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根号
2.平方根的符号是代表什么塔尔塔利亚 。
而另一於欧洲被广泛采用之方根号“”,亦是源自拉丁词语“radix”(意即“平方根”);两点“..”表示求四次方根,蒂沃利的普拉托等人也采用这符号,其后斐波那契和帕乔利 等人均采用这符号 。1647年,以“[12]”或“表示十二次方根;1655年,沃利斯以“3R2”表示;1721年,哈顿分别以“”及“”表示三次方根及四次方根;1732 年,英国人布里格斯分别以 “l”,“l3”,又分别以 “”及“”表示三次方根及四次方根 。十六世纪法国人拉米斯也采用这符号,如“l 27 ad l 12” 得“l75”(即√27+√12=√75);三点“…”表示求三次方根及四点“ ….”表示求九次方根、韦达(亦采用“l”)等 人都以“”为平方根号 。
於德累斯顿(1480)手稿内,在数字或字母前 以一点“.”表示求平方根方根符号
开方亦是最早产生的运算之一 。古埃及人 以“”表示平方根(root);七世纪印度人婆罗摩笈多以“c”(carani(平方根)之首个字母)表示平 方根;十五世纪阿拉伯人盖拉萨迪以“”为平方根号(Sign for ro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