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绝命诗

1.近代著名的绝命诗《刘继兴读史》一书中记载道: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 。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
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
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 。都说“文如其人”,此言不确矣 。
2.《绝命诗》首先,这要我怎么说呢?这不是首诗,是首词啊啊啊啊啊 。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至十年(1743-1745)任沭阳知县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 。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 。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 。”他以犀利的笔触,对那些“苛政猛于虎,悍吏虐于蝗”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挞伐 。
他要“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 。因此到任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 。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较快地取得了成效 。他还严厉管束家属、下属、衙役,不准扰民害民 。在讼狱处理上,据史载,他“为政,终日坐堂”,凡“吏民百事,有小讼狱立判无稽留”,大案也从速结案,加上治理有方,社会秩序较前稳定 。他与耕夫、蚕妇、工匠、商贩、书生皆有交往,不但关心农事百业,还跻身市场,“关心米价问江东”,心系民生 。在封建时代,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袁枚能做到这样,已是难能可贵的了,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 。袁枚由于为人正直,厌恶官场倾轧 。?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 。”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 。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 。
此诗还有一种说法出处,明代的官女大都出自京城门庭清白的小户人家,一旦被选入宫,就意味着从此与家人生死永不得见,而且明初的宫廷沿袭了元代惨烈的人殉制度,官女郭爱被勒令为明宣宗殉葬时入宫仅20天,《绝命辞》是临终时所作,字字血泪与父母诀别,写罢掷笔于地,伸颈于绳中,大呼:“娘,吾去!娘,吾去……”话音未落,就被太监踢开垫脚的木床,自此后魂消影绝与父母阴阳两隔 。这件事和《绝命辞》见于《朝鲜李朝世宗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