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素的分怎么写

1.分拼音怎么写拼分 1
fèn(1)成分:水~|盐~ 。(2)职责和权利的限度:本~|过~|恰如其~ 。(3)同‘份’ 。另见fēn 。
分 2
fēn(1)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跟‘合’相对):~裂|~散|~离|一个瓜~两半 。(2)分配:这个工作~给你 。(3)辨别:~清敌我|不~皂白 。(4)分支;部分:~会|~局|第三~册 。(5)分数:约~|通~ 。(6)表示分数:二~之一|百~之五 。(7)十分之一:万~重要(极其重要) 。(8)市分的通称 。(9)我国货币的辅助单位,一分等于一圆的百分之一 。(10)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六十分之一 。(11)弧或角的计算单位,是一度的六十分之一 。(12)(~儿)评定成绩或胜负的记数单位:这场篮球赛双方只差几~ 。(13)利率,年利一分按十分之一计算,月利一分按百分之一计算 。
2.身分的"分"字为啥写成"份"呢“身分”与“身份”哪个写法符合规范?对这个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要靠报刊的示范和辞书的引导 。从使用情况看,本来用的是“身分”,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又有了“身份”,于是“身分”和“身份”成为并存并用的异体词 。据笔者的观察,在“文革”前还是“身分”占优势 。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身分”“身份”合在一条,而把“身分”列在前面,正反映了这个事实 。后来“身份”的使用频率突然高了起来,我猜想这和“居民身份证”用了“身份”有关 。“居民身份证”是政府颁发的,这似乎意味着政府选用了“身份”这个写法 。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作了相应的调整,“身分”“身份”都单独出条,在“身份”下注音、释义,而在“身分”下注:同“身份” 。显然,天平在向“身份”倾斜 。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身份”这种写法为什么会出现,而且能够得到流传?我想这可能和分化多音多义字有关 。多音多义字在使用时要音随义转,非常不便,人们希望把它改变为一音字 。改变的办法有几种,一种就是改写 。例如,“那”本来有和两个读音,分别表示指示和疑问 。后来从“那”字中分化出“哪”字,读,专门表示疑问,“那”就只有一音一义了 。照此办理,“分”有和两个读音,是常读 。如果把读的“分”都写成“份”,“分”不就只剩下,成了一音字了吗?“身分”写成“身份”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可事实上,这样分化有困难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读的“分”有几个义项:①成分:水分∣盐分︱养分 。②职责、权利等的限度:本分|过分|恰如其分|非分之想 。③情分;情谊: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吧 。显然,这些词语中读的字不可能都写为“份” 。文字的使用有强烈的社会性,把这些都写为“份”缺乏社会基础,群众不习惯,不支持,何况还多了两笔 。既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把“分”这个多音字改为一音字,单独把“身分”改为“身份”也就没有意义了 。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多音字的读音,非常读有向常读靠拢的趋势,读的“分”在向靠拢 。当前,在北京多数人是把“身份证”的“份”读为,很少有人读为 。这种变化如果得到巩固,写的是“份”,读的是,“份”字岂不要增加的读音?“分”这个多音字的读音没有减少,而“份”又成了多音字,这又何苦呢?根据以上理由,我们认为还是使用“身分”的写法较好 。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第2期上有篇文章,介绍了台湾“行政院秘书处”1985年颁布的《文字处理档案管理手册》,其中规定“部分”“身分”词中一律用“分”而不再用“份” 。这值得参考 。
3.分镜头怎么写就是把原来的文字语言视觉化的一个过程,当你读一篇小说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每个人的想象是不同的 。而分镜头脚本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画出来,提供给制作参考 。举一个例子,原作中对一个人的描写是很“漂亮”,在分镜头脚本就不能这么写,而应该是很具体的叙述:乌黑的头发很长,穿着红色上衣,绿色裙子,眼睛大、睫毛长,瓜子脸……等等,尽量详细,至少可以让服装和道具知道要准备什么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