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 , 这就是指用这样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 , 见其沸如鱼目 , 微微有声 , 是为一沸 。
铫缘涌如连珠 , 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 , 是为三沸 。
一沸太稚 , 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 , 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 , 声若松涛 , 是为二沸 , 正好之候也 。"《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
"第四 , 冲茶当水二沸 , 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
提铫后走了七步 , 揭开茶壶盖 , 将滚汤环壶口 , 缘壶边冲入 , 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 , 只冲一角 , 然后再冲各角 , 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提铫宜高 , 所谓"高冲低酒"是也 。
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 , 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 , 由于茶精迅速挥发 , 单宁则来不及溶解 , 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 , 目的在于使滚水稍凉一点 , 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 , 茶壶是否"三山齐" , 水平面如何 , 这时要见功效了 , 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 , 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 , 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 , 提壶盖 , 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 , 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 , 再以滚水淋于壶上 。
谓之淋罐 。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 , 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 , 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 , 罐身水份全干 , 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
第七、烫杯潮州土话说是"烧盅热罐" , 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工夫要点 。有一位吃茶专家 , 此老走遍东西南北 , 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 , 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 , 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 。
从煮汤到冲茶 , 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 , 这可谓得其三味矣 。烫杯 , 在淋罐之后 , 用开水淋杯 , 淋杯时要注意 , 开水要直冲杯心 。
烫杯完了 , 添冷水于砂铫形态的动作 , 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 , 动作迅速 , 声调铿锵 , 姿态美妙 。有一位外国朋友 , 也是一位茶迷 , 久闻工夫茶之名 , 不远万里 , 千方百计 , 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茶 。
在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 , 不禁赞叹再三 , 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 。确实 , 不会洗杯的人 , 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 , 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 , 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
【茶序怎么写】杯洗完了 , 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 , 这时 , 茶壶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 , 正是茶熟之时 。老手于此 , 丝毫不差 , 便可洒茶敬客了 。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工夫 , 最后一手就是洒茶 。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
"低"就是前面说过的 , "高冲低斟"的"低" 。洒茶切不可高 , 高则香味散失 , 泡沫四起 , 对客人极不尊敬 。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 , 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 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 , 杯杯轮流洒匀 , 不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 , 因为茶初出 , 色淡 , 后出 , 色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