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怎么写( 七 )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
9.写作文读《论语》有感在深邃的时空长河里,在厚重深沉的文化积淀中,中国孕育和滋养了对自身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响深远的儒学思想 。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其著述学说宏大丰富,涵盖分野,包罗万象 。孔子的门人弟子将其极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统统写进了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之中,在如此浩繁的符号载体中,诸如伦学、教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均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源头 。早在诸子论战、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并将之用于教育实践,首开中华民族美育之先河 。聂振斌在《中国美育思想探源》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审美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思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代早期,经过孔子及儒家的进一步发挥,才形成较系统的理论 。”《论语》直接记述孔子的言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被学术界
称作“东方圣经”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重拾经典,择取《论语》来就孔子的美育思想斟酌损益,以期能够对当下后现代背景下的生态美育有所启示 。
一、礼乐相济———孔子美育
实施的途径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覆盖面广,既有知识技能教育,也包括道德情感教育;既有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也包含政治、法律教育 。如此众多的教育内容各具特色,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即通过饱含美感的教育来养成德行完美的高尚人格 。“礼乐”教育在孔子审美教育中尤其重要 。“礼”,本为祭祀祈祷的仪式,后来发展为社会行为的规范 。据权威统计“,礼”在《论语》中出现了74次,均作礼仪,礼制,礼法释 。孔子推崇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不知礼,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礼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的依据 。孔子对弟子讲“礼”,目的在于修养心性,子曰:“恭而无礼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在这些著述中,孔子提及了礼的本质,即人们立身处事、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 。笃行“礼”,就可以增进人们的亲缘关系,改善社会的伦理关系,从而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进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
朱光潜曾说:“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 。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注重仪节,目的在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 。”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说过:“美是各部分之间的一种秩序和结构;由于人性的本来的构造,由于习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这种秩序和结构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休谟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实际上是美的中介论意义,从根本上讲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一种内心和谐、外有秩序的生活才是合乎伦理、臻于美善的 。孔子所提到的“礼”的本质与休谟关于美的陈述显然是相契合的 。
孔子的“乐教”思想源于西周 。“乐教”在孔子看来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孔子常常“礼乐”并称,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意思是“读《诗》使人振奋,守礼可使人立足于社会,而音乐则能让人完成学业并形成好的思想修养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即“礼”之为用,要由音乐来辅助,“礼”才能发挥积极的意义 。可见孔子对音乐的教化作用笃信不疑 。另外,孔子本人还有着深厚的音乐造诣,他曾在鲁国“学琴于师襄”,去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当然孔子不仅仅把音乐作为赏心悦耳、愉悦感官的工具,更将其作为感化教育学生的良方 。孔子曾“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庄子·让王》) 。说的就是孔子用弦歌教化弟子,即使困于窘境,也坚持用音乐鼓励自己和学生,要坚持信仰和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