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 。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
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 。
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
3.张籍写给亲人的信应该怎么写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
天气渐渐清凉了,那篱笆边长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凉的秋风中颤抖着,这一切寒冷的景象,最容易勾起人们的秋思了 。
就在这一天傍晚,洛阳城里突然狂风大作,大诗人张籍时不时焦急地望着街心,他的心里非常担心,他担心家乡的老母亲和妻儿,担心他们的身体,于是他决定写一封家信,但是想要写的话太多了,一时间竟不知道从何写起,只见张籍在屋里拿着笔走过来,走过去,一直过了很长时间,张籍终于下笔写了,张籍写得非常快,不一会就把自己写给家人的家信写好了,并装入了信封 。但是张籍总觉得自己少写了些什么,于是就又打开信封看了一遍,然后又找来一个信人,让他把家信捎给远方的家人 。正当信人要出发时,张籍又要回了信,拿起笔加了一首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写完了这些就又把信交给了信人,然后就一直看着信人骑着马在夕阳下慢慢地消失了 。而他却久久不肯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