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本文图片

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本文图片

家中的小阳台 , 就是刘沅声的创作天地 。
一堆陶泥、一把小刀、一双巧手……在捏、搓、揉、掀之间 ,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 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就出现在采访人员眼前 。 拥有这种神奇技艺的 , 是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 。 几十年来 , 他用手中的陶泥 , 记录着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物等 , 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盛赞他“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 , 留下千秋万代” 。
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本文图片

15位世界音乐大师像陶塑成功 , 刘沅声很有成就感 。
在受邀赴穗举办2021年“广东文化人物系列第十二展”——《刘沅声客家风情陶塑展》之际 , 刘沅声接受了采访人员的专访 。
专注客家深耕乡土题材
1967年出生于梅县区南口镇赤水村的刘沅声 , 并非专业科班出身 。 他从小就对画画很感兴趣 , 后来又迷上了泥塑 , 通过刻苦自学和向专业人士请教 , 他渐渐深得泥塑艺术的精髓 。 他最喜欢干的事 , 是用泥土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 , 进而做出有故事性的组件 。 “没承想 , 搞泥塑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 成为了我一生的职业 。 ”刘沅声说 , 除了兴趣使然 , 更重要的是 , 泥塑寄托着他的人文情怀:泥塑能够表现人物、场景 , 将慢慢消逝甚至已经不复存在的民俗风情凝固下来 , 是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
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本文图片

动手创作前 , 刘沅声先在纸上构思人物造型和故事场景 。
泥塑|非遗动态|一个个泥塑,一段段客家故事…传承人刘沅声
本文图片

看刘沅声的泥塑系列陶塑作品 , 如同领略客家风情 , 品读家教家风 。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广东境内泾渭分明的三种地域文化 。 刘沅声认为 , 客家人衣冠南渡 , 聚居之所 , 多为山区 , 最接“地气” 。 用泥土来表现客家文化 , 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 在梅城江南刘沅声家中 , 一张竹凳、一个方桌、一桶陶泥和几把刻刀 , 就是他创作的“装备” 。 墙角边铁架上 , 有序摆满了几组已经成形的泥塑作品 , 一组作品就是一个故事 , 如《有钱修功德 , 没钱捡开竻》《读书肯用功 , 茅屋里面出相公》《当年一盆薯 , 今报一盆金》《宁卖祖宗田 , 勿忘祖宗言》等等 , 从动作到眼神 , 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 , 即便是老汉下巴的胡须 , 也非常逼真 。 刘沅声说 , 这些作品大部分是他真实生活的再现 , 或是来自儿时的记忆和长辈的口述 。 如《讲古》中拿着烟斗的老人就有他父亲的影子 , 《脊梁》中阿婆驮着孩子翘首南望 , 就是他听来的故事 。
创作泥塑 , 除了深厚的人生体验 , 还要有良好的创作习惯 。 他常常随身携带纸笔 , 无论身处何地 , 在创作灵感突然“造访”时就会马上记录下来 。 在正式动手创作泥塑时 , 刘沅声也会先在纸上构思人物造型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挂在墙上的一沓草稿纸 , 有彩票纸、香烟纸、信纸、报纸甚至是收银纸 , 上面粗细有致的线条 , 都是刘沅声灵感迸发的实录 。
精益求精作品广受欢迎
耐得住寂寞 , 才能出精品 。 此前 , 为了一家生计 , 刘沅声夫妻俩开了一间杂货店 , 但刘沅声常常“不务正业” , 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泥塑创作上 。 幸好妻子张潆大力支持 , 他矢志以工匠精神闯出一片天地 。 捶打陶泥、手捏造型、局部修整、组装合体、入窑烧制 , 每一道工序 , 刘沅声都反复琢磨 , 认真对待 。 只要自己不满意 , 他就砸碎了重来 , 绝不将就 。 “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 冬天双手常常被冻裂 。 ”妻子张潆看在眼里 , 疼在心里 。 刘沅声则认为 , 创作过程虽然消耗体力 , 也消磨耐心 , 但是“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做不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