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七月半 , 烧袱子 。 据说 , 这是四川各地的汉族信仰风俗 。 大体的逻辑是寄钱给祖先亡灵 , 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 , 从而更好地庇佑子孙 。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烧袱子 , 和寻常的初一十五烧纸钱不一样 。 烧袱子 , 具有更加隆重的仪式感 。 所谓袱子 , 就是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 , 整理规整 , 封以白纸 , 再用毛笔写上敬奉的字样 。 通常情况是:中间写“故考某某老大人收用” , 左写“天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 , 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 。 背面接口处大书“封号”字样 , 相当于银库贴上“封条”吧 。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和袱子一同烧(汇)到意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钱”还有哪些呢?这些穿越时空的“金融产品”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还真有人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柏桦(C.Fred Blake)的《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一书就深入研究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在大邑县的新场古镇上 , 还能依稀看到传统习俗的影子 。 用于焚烧的“银锭” , 是用刷了银色颜料的纸 , 在模具中手工加工而成 。 平整的一面用墨色或者凹凸 , 印有“十方县大白定”的字样 。 一位老太太 , 平均一天能手工制作500个左右的“银锭” 。 每100个装成一袋售卖 , 零售价为7元 。 由于产量有限 , 通常只卖给街坊邻居 , 很少卖给商贩 。 老人家自言 , 制作“银锭”的模具 , 是花十几元购置 , 已经用了十几年 。 而每天的产值也是十几元 , 够当天的生活所需了 。 这个手艺营生的季节性很强 , “七月半”前达到巅峰 , 之后将明显降温 。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祭祀用的香 , 也是自己手工制作 。 新场附近现在还有运转的水碾 。 人们将收集的干燥香樟枝叶研磨成细末 , 加入绿色或者红色的颜料和胶质 , 手工将稀泥状的香料裹在细竹签上 。 这样的手工香 , 100支一把 , 每把5元钱 。 香蜡钱纸的生意 , 受“初一十五烧香”的习俗恩惠 , 常年不断 。 而烧袱子 , 通常在“七月半” 。
|【风俗】细说中元节那些“金融产品”
本文图片

如今 , 人口密集的城区已经要求“文明祭祀” , 香蜡钱纸已经被鲜花取代 。 靠火焰的高温氧化将祭祀品汇兑到意念中的另一个世界的做法 , 必将渐渐淡出现实版的《寻梦环游记》 。 我们能做的 , 就是记录下这一存在过的传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