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执龙者边走边舞 ,
“巨龙”时而翻腾 ,
时而奔跑 , 时而盘踞……
聚灯彩灿灼之美 ,
汇霓虹缤纷之韵的“城南龙灯” ,
是南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张靓丽名片 。
|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本文图片

也正因为“城南龙灯”的活态传承 ,
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喜获了
2021—2023年度
“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灯彩)之乡”称号 。
|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本文图片

青云谱镇的灯彩起源于城南村 , 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 “杨家的轿子(抬花轿) , 聂家的行(行会) , 史家的板凳(龙)爱死人……”这是南昌坊间的古老俗语 。
那句“史家的板凳爱死人”道出了
南昌城南史家村板凳龙的魅力 ,
这就是青云谱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南龙灯”的前身 。
“城南龙灯”项目传承人史克滨告诉采访人员 , 每逢春节元宵 , 城南村家家户户都会派出壮丁点花灯、敲锣鼓、抬龙出街 , 板凳龙舞起来长达数里 , 难见首尾 , 板凳之上扎有灯笼 , 夜间一片灯火通明 。 从城南村至德胜门 , 鞭炮齐鸣 , 声闻十里 , 蔚为壮观 。
“我们舞龙动作有‘龙王出海’‘青龙望月’‘青龙盘玉柱’‘龙王喷火’‘蛟龙归海’等几十种 , 舞姿变幻莫测 , 十分好看 。 ”青云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凌说 。
|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本文图片

青云谱镇的灯彩文化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 , 从舞蹈到装饰 , 从色彩到音乐 , 都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 含有质朴淳厚的美 , 以生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和美化百姓的生活 。
经过数百年的薪火传承 , 青云谱镇现有40余支民间灯彩队伍、1500余名表演人员 。 “城南龙灯”还频频受邀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大节庆活动 , 屡获赞誉 。 2019年春节 , “城南龙灯”还登上了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舞台 。
|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本文图片

火热的灯会活动带动了青云谱镇灯彩产业的创新发展 。 以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为例 , 上世纪80年代 , 这里还是一个四五人的家庭小作坊 。 为使传统龙灯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 2005年 , 项目传承人史克滨成立了“城南龙灯”工作室 , 注册了“城南龙灯”商标 , 之后又成立了城南龙灯实业有限公司 。 从最早的小作坊 , 到如今有近百人的工厂;从最初的口口相传 , 一年只卖出20多条龙灯 , 到如今每年销售近1万条龙灯 , 也让青云谱镇因为灯彩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
|这里的“龙”,飞出南昌到海外
本文图片

走进城南龙灯制作基地 , 采访人员看到史克滨正在精细制作龙灯 。 他说:“龙灯的制作工艺有100多道 , 包括古法轧制龙头龙身 , 加之现代材料制作龙鳍龙衣 , 辅以彩绘 , 将其发展成包含模具、竹编、剪裁、印染等多工序的标准化制作 。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 “城南龙灯”漂洋过海 , 远销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 “城南龙灯”走向世界 , 不仅见证了一家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 , 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 增强了文化自信 。
为弘扬和推广灯彩文化 , 青云谱镇联合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 , 组织大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教学 , 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灯彩制作工艺 , 传承南昌非遗 。 2018年至今 , 青云谱镇还积极开展“非遗六进”活动 , 即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景区 , 累计培训近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