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绘《千里江山图》一展宋风雅韵 表演跨界文博叫好叫座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采访人员 应妮)余音绕梁传宋韵 , 咫尺千里舞江山 。
正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 将故宫名画《千里江山图》展现在舞台上 , 清雅的宋代审美扑面而来 。
事实上 , 以舞蹈形式来表现博物馆藏品已非鲜事 , 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 近则有大热爆款的《唐宫夜宴》《龙门金刚》 。 当下 , 博物馆文创都在追求让文物“活”起来 , 舞蹈这一形式 , 或许可以说是最接近“活”起来的字面意思 。
丰腴可爱活灵活现的唐宫小姐姐脱胎自彩陶女俑 , 不怒自威的金刚造型则源于洛阳龙门石窟 , 《丝路花雨》中舞者一段惊艳的“反弹琵琶”绝技 , 更是将莫高窟的飞天深深烙印在观者心底……以上种种形象 , 皆有可触可观的文物原型能借鉴 。 那么 , 作为中国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 , 以舞蹈形式搬上舞台的《千里江山图》 , 又该围绕什么内核来进行演绎呢?
观众看到 , 全剧以今人视角切入 , 由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 , 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 , 徐徐展开 。
这位“展卷人”犹如全剧引路人 , 在他“穿越”千年后 , 观众跟随其步伐 , 看到了浣纱织绢、画院求学、采石制研等一幕幕场景 , 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
《千里江山图》可谓代表北宋人文精神的经典之一 , 但是演员不可能在舞台上把千里江山图跳一遍 。 如何讲故事?编剧徐珺蕊坦言这是破题之际遇到的最大挑战 。
创作团队就想到了完成这幅画作所需要的全部工序 , 包括纸、笔、颜料等等 , 其中蕴含着许多传统工艺 。 “这些传统工艺的背后都是一个个‘人’ , 王希孟作为画家是全剧主体 , 但他背后其实是无数平凡而伟大的默默无闻的工匠 , 共同合力完成了这幅经典 。 ”由此 , 这部舞剧的内核从无到有 , 并一步步立起来 。
作为这部舞蹈诗剧的意象 , 青绿始终贯穿始终 。 徐珺蕊告诉中新社采访人员 ,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此次担任该剧文博顾问 , “他和我们分享过他的经历——有一次在给《千里江山图》拍照的时候 , 虽然光线比较幽暗 , 但是画上的青绿色彩却始终能散发出光芒 , 这让他非常感慨 。 受此启发 , 我们就想到 , 引发展卷人思考、带领他进入希孟的精神世界的 , 不就应该是青绿吗?”
剧中让她最感动的一个细节是 , 演出快结尾时 , 一轮明月朗照千年 , 展卷人在月光下与王希孟四目相对——隔着画卷 , 展卷人向画家抬手打招呼 , 而王希孟愣了一下 , 随即双手向展卷人作揖 。 “饰演希孟的演员跟我说 , 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三个字‘谢谢你’;饰演展卷人的汪子涵告诉我 , 他想的是‘放心吧 , 有我辈在 , 你的画作一定会传下去’ 。 ”
“展卷人”在剧中被赋予多重角色 。 用官方表述来说就是“谨以此剧 , 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致敬”;用该剧总策划和出品人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景小勇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采访时的话来说 , “《千里江山图》作为九百年前现世的经典作品 , 其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千年的精华 , 内核就是一个个‘人’ 。 舞剧向内涵深发 , 并不局限于某个朝代或一件文物 , 更具思想性 。 ”
此次舞剧的创排 , 是文物和表演之间一次深入全面的跨界尝试 。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赞誉这是一次“让人期待的跨界合作” 。
景小勇向中新社采访人员透露 , 此次首演在国家大剧院一票难求 。 在立足舞台艺术本体的同时 , 舞剧《千里江山图》还将生发更多丰富的形式 , 例如针对海外市场的版本、针对旅游市场的版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