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研讨会召开,海内外学者云端“论剑”

2021年8月14日-15日 , 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中文堂举行 。 会议由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和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共同主办 , 采取线上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 海内外近5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
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旨在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 ,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主持 。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在致辞时表示 , 中山大学能够在半个月内举办两次大型戏曲会议 , 与中大戏曲研究团队的精诚团结紧密相关 。 乞巧节在古代有求“多生贵子”的意义 , 本次会议定在乞巧节(七月初七)举办 , 意味深长 , 并鼓励青年学者多“产子” , 多写论文、多做科学研究、多做教学 。
古代|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研讨会召开,海内外学者云端“论剑”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开幕致辞 。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 , 本届会议有“三全”的特点:第一 , 从空间上讲 , 参与会议的代表地域非常全;第二 , 从时间上看 , 年龄结构、梯队非常全 , 可谓群贤毕至 , 少长咸集;第三 , 论文选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全 , 遍地开花 , 精彩纷呈 。 他认为中山大学戏曲研究团队数年来坚持举办“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 , 为青年学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 为推动学术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
古代|第四届“戏曲与俗文学”研讨会召开,海内外学者云端“论剑”
文章图片

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廖可斌教授开幕致辞 。
黄仕忠教授主持分享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 中山大学作为国内戏曲研究重镇 , 给学者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 让学者可以安心从事自己的研究 , 做好传承;第二句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 青年学者如果只依赖前辈遮挡风雨 , 自己却不去积极探索 , 就会凋零 。 在21世纪 , 戏曲研究不仅要考虑文学与舞台 , 还需要考虑戏曲作为“娱乐产业”在演出市场的拓展 , 同时戏曲与俗文学受制于历史、政治等条件 , 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 不能被单独割裂开来作讨论 。 学者们需要拓展到研究领域 , 或是把其他领域的观念和方法应用到戏曲与俗文学研究上 。
形式创新:会前评阅+会上再交流
本届“戏曲与俗文学”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 , 参会学者数量众多 , 共提交论文102篇 , 选题非常广泛 , 既有戏曲史上重要问题的重新梳理与考察 , 又有戏曲各种要素的历史考察(如剧场、舞蹈、演唱等) , 也有戏剧家生平思想研究 , 还有戏曲理论、戏曲文献(包括海内外文献的传播)、少数民族戏剧、说唱文学等 。 本届会议增加了会前对论文加以评阅的方式 , 具有创新性 , 很多评阅意见都在1000字以上 , 代表在发言中有所回应 , 专家在点评中有再讨论 , 从而让“学术交流”的含义得到充分展现 。 所以这种会前评阅的模式 , 也得到了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
在为期2天的研讨会中 , 举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和16场分组会议 。 9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发言 , 郭英德、傅谨、周维培、郑尚宪、赵山林、林鹤宜、冈崎由美、杜桂萍、刘祯、陈维昭、孙书磊、王廷信、纪德君、鲍震培、李舜华、董上德、程芸、夏波、李伟、黎国韬、叶晔等知名学者参与了论文评议 , 给年轻学者以积极的建议和直言不讳的点评 。 闭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潘培忠副教授主持 , 由分组观察员做学术总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