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东中西部非遗保护协作机制,正当其时|专家访谈 | 王小林

建立东中西部非遗保护协作机制,正当其时|专家访谈 | 王小林
文章插图

访谈嘉宾:
@文旅部非遗专家库成员、北师大社会学院教授萧放
@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小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文汇报:如何看待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影响和作用?
萧放: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重要的精神支撑,是农业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利用非遗资源,可以让乡村公共空间更充实,更具有文化的味道。与此同时,非遗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乡村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就是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
王小林:在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兼具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非遗,正是这些地区独具特色的资源,可以依托相关的产业来推动发展。这样的产业具有文化、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特点,非常有前景,有能力成为西部乡村振兴的“未来产业”。
文汇报:在助力对口帮扶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立东中西部非遗保护协作机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萧放: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积累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多处于交融复合的共享状态,大多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符号,因此,保护非遗这块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资产,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资源非常好,但知名度、非遗价值的发现不够,是西部非遗的总体特点。由于社会发展的因素,西部非遗保存得更加质朴,氛围也更加传统。但对非遗的保护意识、总体投入上却未必超过东部,资金缺乏,设施不足;保护人才缺失,包括非遗保护的人才,申报评估的管理人才,以及标准认定、判断非遗价值的研究人才都不足,导致非遗传承利用、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的能力和理念都很缺失。
东西部协作将打开人才、资金、理念的流通通道。首先,人才培养上,东部高校资源丰富,能为西部培养他们所匮乏的高端非遗研究管理人才;通过职业学校的联合培训,也有助于输送技艺传承的人才。其次,东部资金相对充足,能够支持西部非遗设施建设、调查记录、并通过专题项目等形式,开展产品联合开发、文旅融合开发,并利用东部丰富的媒体、平台资源,提升非遗的知名度。
建立东中西部非遗保护协作机制,正当其时|专家访谈 | 王小林
文章插图

上海有能力成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最佳故事员
【 建立东中西部非遗保护协作机制,正当其时|专家访谈 | 王小林】文汇报:在协作中,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王小林:第一,要注重保护和培育非遗现代产业体系。这个产业体系的“点”是非遗本身,这是最具特色的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其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它处于内核圈。中层圈,是着力培育与非遗“点”相关联形成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挖掘当地更广泛的文化、生态资源,培育起可持续的、有价值增值空间的新业态、新服务,它的关键是形成非遗现代产业链,即“线”。外层圈,要把东西部、国内外贯通,打造依托非遗“点”和“面”的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的立体产业体系,它是非遗现代产业体系的“面”。
第二,利用科技和数据新要素驱动。过去,西部非遗大多“藏”于深山之中,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帮扶也显得难以找到抓手。如今,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东部可以利用科技、数据、平台等优势,协助西部地区建立起非遗数字化、可视化、开放化的数据库,在社交媒体上用多种传播手段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这样让非遗插上“互联网翅膀”,在全世界低成本、广范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