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包袱怎么写

1.中元节包袱中的上什荐怎么写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 。“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 。男的接着写名讳 。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 。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 。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 。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 。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 。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
文明华夏五千年,月半哀思寄祖先.略备包封呈孝念,幽灵邈邈乐西边 。”这是一位网友的对传统的“七月半”真实描写 。其实,“七月半”并不是农历七月十五号那天过,按照风俗,一般都是提前到农历的七月十三日来过 。所谓七月半,就是指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的这段时间 。按民间的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十五关鬼门关 。这十五天,鬼回阳间探亲访友,自由活动,不受阴曹地府的约束 。没有亲友可探访的孤魂野鬼,就四处游荡,所以晚上外出到僻静地方去的人,多结伴而行以壮胆 。因为开了鬼门关,祖宗要回来探亲,于是就有了七月半接祖宗和烧包的习俗 。这也许是无稽之谈,但古往今来,民间年年过七月半,可见这既是生者对故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的追思,又是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荫,平安幸福的一种形式 。
有关“七月半”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 。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