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则天的碑文该怎么写好看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本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嫔妃的称号) 。
太宗死后一度不尼 。高宗时又被召入宫为昭仪(嫔妃的称号),655年立为皇后 。
高宗多病,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死,中宗继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后废中宗立睿宗 。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史称“武周” 。执政期间,她开设殿试制度,亲自考贡生;修《姓氏录》,进一步打破士族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
她奖励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重视边防,设北庭都护府,巩固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为贬逐政敌,她任用酷吏,屡兴文字狱 。
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705年,病重,大臣拥中宗复位,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病死 。
2.如果要在武则天的无字碑上写碑文应该写什么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 。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 。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 。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 。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 。
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 。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 。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 。
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 。”《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 。”
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 。“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 。
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