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译文及注释1、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
2、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
③几万条:比喻多 。【3】作者介绍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
【4】创作背景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
【5】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view_24482.aspx 。
4.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什么意思在七夕佳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人们相聚赏月,向织女乞求灵巧的纺织技艺,而对月穿针的红线多得数都数不清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便是诗人在七夕看见的景象 。但若是仅从字面意义理解“家家乞巧”便是对诗意的误读了 。在这里仅从两个方面来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意蕴 。
其一,对于古时的人们,七夕不一定是情侣相会,更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人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有了一个特别的理由能够放松下来,和亲人一同享受安逸的时光 。那时候夜晚的天空还没被尘雾遮掩,在七夕的夜晚,看着碧蓝的天空,就如同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星光璀璨的鹊桥上相会 。那时人们的心情一定是温馨而浪漫的 。但家中勤劳的妇女们不会因暂时的浪漫而忘记生活的重任,会向心灵手巧的织女寻求一双巧手 。这里所乞求的“巧手”实际上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过年放鞭炮,元宵吃汤圆一样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所以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乞巧” 。
其二,诗人的浪漫,总是能够在特定的氛围中体现 。或许是诗人童年里对美好传说的向往,亦或者是七夕时节人们对月穿针的举动令诗人感到有趣,诗人写下七夕时人们“乞巧”的习俗 。或许人们的愿望绝不仅仅如此,贫穷和暴乱依旧存在,但纯良的劳动人民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使生活更加美好,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还有什么比这更单纯、质朴的愿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