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拼音怎么写的( 二 )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
6.佛教咒语如何正确读音是佛教词语.“般若”是梵文 ??????? prajnā的音译,意为‘智慧’ 。
但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意思,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 "般"字要读为"bo "(阴平).但是更严格的照原来梵文读起来则又不然: “般若:查字典注音为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 。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 prajnāpāramitā)的原音是相吻合的 。
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 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 。
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 。这里的般若并不仅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 。
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乾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 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 。
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 。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 。
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像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懂 。般若妙用,只是在一切,著不得一点,一著就落住了 。
如上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两句,细细研究,说“离一切相即佛”,有六个字,就够了,但何以上句要加个诸字呢?是言连离的相也要离去,不许著一点 。诸字,连离相也在内的 。
下一句又加上名诸两个字,恐人又执取了佛,又受了佛缚,要使你知道佛亦性空,不过是个假名,没有实体,切莫上当,自生法相,全经中往往有三句,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是不得已而说,不是佛的执有;即非,是言本来性空,不是要你取著;是名,是因为不可断灭了去,一切原不过是个名而已 。
你想世界上一切一切,哪一处哪一点,能离了名字?总是个名在那里布弄,世上千千万万的我见我执,人事纷纭,都是自己上名的当 。明明说是名,明明虚幻不实,但愚人总跳不出这圈子去,因此苦无尽期 。
佛要我们深悟般若无住的妙用,把所有一切一切,如世间法出世法,轻轻用是名两个字,一刀斩却,直截痛快,一了百了,前不落空,中不落有,后不断灭,如鸟飞空中,虽有来去诸相,却无迹可觅 。这是金刚般若经的妙用,世人能用在人事上,就无一事不圆满了 。
讲到般若,是说心的灵用,绝无定法,不可测知 。你用意识去分别它,就不见了 。
正如龙戏大海,翻腾飞舞,没有你捉摸处 。所以解释经文,也无定法,要忽前忽后,忽有忽空,使对方心先放大了,如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心同十方虚空的广大无著,才可以入无住的意境 。
次将此心打杀了,无我无人,连最大的功德心也没有,如度尽无量无边众生,都入了无余涅盘,就是成了佛 。我心中若无其事,因我与众生,无不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