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红|老农求见中将两次遭拒,第三次成功见面,周希汉:我不认识你
''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月下幽兰,芬芳遗世,而又内敛高洁,纯和悠远。它也总能穿过尘世的喧嚣与繁华,自持一份风雅与坚韧。世间品性如兰者千千万万,但终免不了流于尘土,高洁于世者寥寥可数。面对着曾经追随的麾下之人,周希汉为何直言不认识?
文章插图
戎马一生生逢乱世,1913年周希汉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周家坳村。14岁的时候爆发黄麻起义,一个少年二郎便毅然决然的前去参加。时隔一年他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之后加入党。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曾经参加了鄂豫皖以及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多次率领部下粉碎了敌军的入侵,亦是领导组织和发展了岳南地区的抗战民主根据地,指挥着所属部队多次参加豫西、陇海、平汉破击等重大战役。凭借此种种功绩,他曾被誉为三八六旅''三子''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希汉也始终铭记着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身份。他仍呕心沥血于党的事业,只期盼着自己能为祖国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他曾参与组织和领导建设中国制造的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等工作。他也曾为中国能有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队伍付出了无数心血,熬了千万个日日夜夜,熬白了乌发。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的军衔。总理曾评价他为''少有的英雄''。周希汉戎马一生,他所做下的贡献难计其数,他不仅仅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也亦是能看到他顽强的身影。更别提他还为新中国更上一层楼的发展呕心沥血。
文章插图
相见不识1987年一个静谧的下午,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出现在周希汉将军住处的门口。因家中贫困,迫于生计,这是第三次前往北京来寻找周希汉将军了,只念着将军能够念在以往的情分上,对自己施以援手。此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周希汉将军早已从海军副司令员职位退休,悠然自得的过上了晚年生活。于情于理来说,哪怕是只对着一个普通人,看到家里如此境况,周希汉应该也会毫不迟疑地伸出援手的。但是事实令人大跌眼镜。老人前两次并未见到周希汉,甚至连门都没进去,就被周希汉的秘书拦在了门口,拒绝他前去找寻将军。第三次老人再来的时候有幸先见到了周希汉的女儿,周晓红。周晓红看到老人胸前的勋章,便客客气气的打听老人来自哪里,有什么事情要找她父亲。
文章插图
而根据老人的叙述,他是1942年周希汉将军在山西太岳区当旅长时的通讯员,身负重伤导致残疾后,无奈之下只能退伍,回家当农民种地以维持生计。本来他也不愿来这里麻烦周希汉,但是如今自己的老伴患有重病,高昂的医药费难以支付;再加上自己又是残废,每个月只有400块钱的残废抚恤金;两个老人之下还无儿女照料,一家生活负重不堪。于是他来此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份入党证明以期提高一下经济上的待遇,因为只有周希汉才能证明他在1942年入伍和1947年入党的。老人风烛残年,许多事情都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但是周晓红仍从其中理出了清晰的思绪。老人困苦的经历让她十分动容。于是而二话不说就带着老人前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可是周希汉不但没有热情款待,甚至连敷衍都不愿意敷衍。他十分生疏的回应自己并不认识他。面对着老人的哭诉,周希汉也丝毫不动容,对老人来访的要求更是置之不理。他甚至觉得老人是在得寸进尺。政府能够给予400元的补助已经是相当仁厚和大方了,他不明白老人为何还想要更多的。而且当时他在任这期间,手底下的通讯员,走走换换的,少说也有几十个,他怎么完全记得住?所以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看见周希汉眼底明显的质疑,老人被逼无奈,只能小心的将右手臂已经破烂的袖口高高卷起,露出因为受伤萎缩的伤口。
- 危勇&老农仿《咏鹅》写下《咏鸡》,全诗仅18个字,却斩获国家级文学奖
- 文学奖$老农仿《咏鹅》写下《咏鸡》,全诗仅18字,却斩获国家级文学奖
- 考古|老农挖土时发现黄金,考古专家闻讯赶来,挖出了一座汉代王侯墓
- 老农&湖南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全文仅18字,获国家级文学奖
- 文物|老农用白酒换一“破布”,挂灶台挡灰10年,17年后才知来历
- 中国国家博物馆|老农钓到1乌龟,背上插着4支箭,网友:龟心四箭?专家:不是龟
- 动植物#3年出书5本,8旬老农被称“百事通”,计划再出方言保护书籍
- 张英@老农出一上联, 大臣却对不上, 随行婢女笑着说出下联, 实在是妙!
- 四大名著@一山西老农苦练书法50年,8年抄完四大名著,却被讽刺毫无意义
- 山洞!老农无意发现一山洞,传闻有皇帝宝藏,进洞后手电筒一照转身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