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应注入新的保护与传承理念

中元节,我国传统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样为中华民族传统祭祖大节,也被称为“鬼节”“七月半”等。
2021年5月,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其保护单位为济南市民俗学会。
李胜华,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张公清村,济南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济南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长勺说唱艺术团团长、长勺之战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自1986年起,李胜华便为莱芜地区的民间文学奉献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先后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普查、整理、抢救与保护等工作。2006年至今,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考证申报工作。
独特的“七月十五情结” 百年传承的“孝亲”文化
莱芜中元节习俗,主要流传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它是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以孝亲和家庭团聚为节俗特征,并在传承群体中形成独特“七月十五情结”的节日习俗。李胜华表示,莱芜中元节习俗在莱芜地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且传承从未间断。明代嘉靖年间,中元节“祀先,悬谷麻”。民国时期《续修莱芜县志》载:“清明、十月一、春秋荐、新忌日皆祭于墓,唯年终则各祭于家。洁除正寝,或悬神轴,或设牌位。除夕家长率子弟奉香,向大门外出迎,引至祭室,奉茶献果五。夜设鸡、鱼、肉、肝肺、蔬菜、米饭、馒头、黄白面糕水饺祭之。男妇皆盛服,持斋茹素。致敬尽礼,较其他祭时有加。七月十五亦祭于家,如年终礼。”
“明代至民国时期,莱芜地区的传承群体可以分为‘士大夫家族’和‘普通家户’两类。前者一般为莱芜地区的大族,他们在祠堂内举行阖族祭祖仪式,比如亓氏、张氏、吕氏、朱氏、李氏等家族。时至今日,它依旧鲜活地保存在莱芜人的生活中。”李胜华说。
在李胜华看来,莱芜中元节习俗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内涵,是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侧,是汶水、淄水的发源地。地处齐文化与鲁文化之交,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祭祖仪式精髓可以用“请”“供”“拜”“送”“聚”五字概括,民众在当天要举行“请家堂”“送家堂”“家庭聚餐”等活动。“不管在明清时期,还是当今社会,该习俗的传承群体均是生活在莱芜地区的家族组织。通过家族组织,民众将中元节的仪式过程和文化内涵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李胜华介绍说。
莱芜中元节习俗与其他中元节习俗的区别在于,莱芜中元节习俗主题是祭祀祖先,其他地方的主题为祭鬼。“主题不同,祭祀的意义 也不同。”李胜华介绍说:“莱芜中元节的价值在于家德、家风、家训、家教的传承,它不仅和睦了家庭、和谐了乡邻,也传播了孝德教育的正能量”。
传统习俗应注入新的保护与传承理念
目前,莱芜中元节习俗依旧延续传统祭祀方式进行传承,其仪式规模依然隆重,受教人群也在不断扩大。据李胜华介绍,近年来,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加大了该传统习俗的保护力度。保护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全力协助传承人建起了该项目民俗展馆和项目传习教育基地,组织传承人进校园、社区进行项目文化价值、传承意义的宣传,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此外,保护单位还聘请相关专家举办该习俗学术研讨会,与主流媒体合作进行不同形式的项目宣传,出版了该习俗相关书籍,以此来加固该项目的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应注入新的保护与传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