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怎么写模式( 四 )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
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
5.观后感怎样写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 。
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 。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 。
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 。
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 。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
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画,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溢于言表地体现出来 。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 。
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 。
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 。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 。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
电影《英雄》运用了音乐与情节的和谐搭配,提高了人们的观看情绪,又用红、黄、蓝这三种色彩清楚地说明了三个不同的故事 。音色相配使《英雄》的视觉观赏效果达到了中国武侠电影一种新的境界 。
可是看了《英雄》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 。我就这样启发学生:那么这部影片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是为了杀秦王可以牺牲自己性命的长空和飞雪;还是为了国家、人民能得到统一,而放弃报仇的残剑和无名;或是为了宏图大业,明明不忍心却狠下心杀了无名的秦王;又或者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英雄的特质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不同于秦王等大英雄的无名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英雄人物?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当今社会上的各种英雄行为,想到了如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大势 。